“诚信做好放心粮油”
——记西乡县政协委员、利民粮油工贸有限公司董事长黄礼明
2024年11月05日 政治
文章字数:1641
文章浏览数:

本报通讯员 张宣
他是一位现代农民企业家,多年扎根土地,辛勤耕耘,秉持“打造放心粮油,带动群众致富”使命,办企业、创品牌,组织实施“订单农业”“农田托管”,推行循环农业发展,促进农户增收、企业增效;作为一名基层政协委员,他履职尽责,积极为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他就是被省农业厅聘任为“水稻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受到省政协及省粮油协会通报表彰的西乡县政协委员、县利民粮油工贸有限公司董事长黄礼明。
金秋十月,我们来到利民公司,走进干净整洁的生产车间,机器轻鸣,自动化生产线上一袋袋雪白的大米、一桶桶纯香小榨菜籽油,经传送带缓缓流出,工人们有序地打码包装……黄礼明现场告诉笔者:“我生长在农村,小时候经常吃不饱,深感粮食的重要性。现在物产丰富,但是吃好、吃健康的食品是民众和时代的要求。生产健康、有机的大米和品质良好的菜籽油,将家乡的优质产品推向更广阔的市场,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他说,我们不但要把企业做好,更要生产放心粮油。
六十年代出生于普通农家的黄礼明,高中毕业后赴南方打工,在外摸爬滚打中坚定了自主创业的信心。九十年代初,他返乡开始做粮油购销生意。从小门店起步,方式灵活、保质保量、诚信无欺,生意渐有起色。2006年,他抓住机遇,创办了利民粮油公司,建起全自动化大米、食用油生产线,生产规模日渐扩大。2008年“5·12”地震期间,利民公司承接了县上救灾大米生产任务。黄礼明带领公司员工和家属冒着余震不断的危险,加班加点生产,最终保质保量完成任务。因发往灾区的每袋大米多装了二两,利民公司的诚信和善意受到社会各界的赞扬。而另一家提供救灾大米生产的企业因短斤少两而受到处罚。多年后,黄礼明回忆起这事,依然感慨万千:“那一年是我人生的一大转折,由于每袋大米多装了二两,我有了一个绰号叫‘黄二两’。正是这二两,让我明白诚信对一个企业有多么重要!”
“诚信只是做企业的基本原则,还要注重做产品品质。”黄礼明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随着企业壮大,黄礼明在黄池一带先后流转农户的土地,集中连片,打造5000多亩的“黄池贡米”生产基地,实行稻鱼、稻鸭、稻鳅生态种植模式。同时,公司与农业科技类高校签订产品研发合作协议,紧密关注国内外粮油生产前沿技术,吸收科技成果及时转化运用。公司生产的大米及食用油均来自粮油基地种植的非转基因原料,主导产品获得“中国好粮油”“省级放心粮油”称号及“汉中大米”农产品地理标志使用资格。公司先后获得“陕西大米、油脂加工十强企业”“陕西省放心粮油示范企业”等荣誉称号。
作为县政协委员,黄礼明认真学习有关农业和粮食生产的重要政策精神,经常深入镇村调研,撰写有质量的提案和社情民意,积极参加政协组织的各项活动,为农业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翻阅黄礼明历年来的提案,像解决土地撂荒、农村生产机耕路修建、发展“订单农业”、打造绿色产业、做大做强粮油品牌、抓好地方产品申报国家地理标志商标保护、推进循环农业、促进乡村振兴等关乎农村发展、粮食安全的内容不胜枚举。
黄礼明不但建言更重行。为了方便农户,他借鉴外地经验,在公司设立了“利民粮食银行”,给农民免费提供粮食种子,农民收粮后可存进“粮食银行”,可随时取用,不收一分钱保管费,解决了农民卖粮难、存储难问题。为缓解农村劳力不足和土地撂荒问题,公司购置拖拉机、旋耕机、播种机、插秧机等设备,配置专业机手,组建“农机专业合作社”,开展“农田托管”业务,推行“代育、代耕、代种、代收、代储、代销”模式,倍受农民欢迎。他还在“黄池贡米”生产基地策划举办“插秧、捉泥鳅、摸鱼、收割稻子”等农耕活动,举办“黄池贡米”开镰仪式暨农民丰收节,弘扬农耕文化,推动农旅融合发展。近几年,这里吸引游客和研学团队5万多人次,既带动了当地农副产品销售,也成为实地体验农耕生活的打卡地。
担任政协委员以来,黄礼明先后提交提案11件,反映社情民意信息13条,提出意见建议20多条,问题抓得准、建议提得实,多数得到相关部门积极回应与落实,其本人也连年被评为优秀政协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