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双碳”战略 提升工业“绿”值
2024年11月05日 综合·广告
文章字数:3335
文章浏览数:

主持人:汉中是国家“三线”建设时期布局的工业基地,工业门类比较齐全,是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之一。在碳达峰碳中和的战略背景和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下,我市以工业领域碳达峰为目的,强力推进工业转型升级,打造具有汉中特色的高效、绿色、低碳循环型现代工业体系。那么我市哪些行业领域是节能降碳的重点?在工业绿色转型中还面临着怎样的挑战?今后如何去实现工业绿色低碳循环化发展?本期节目我们就围绕这方面的话题展开讨论。
做客本期节目的主要嘉宾是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副局长杨双武、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三级调研员刘德轶、市生态环境局四级调研员周天平、市工业经济发展中心主任刘建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尹月新。
主持人:“双碳”战略对汉中工业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怎样的新要求?围绕这些要求,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哪些安排?
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副局长杨双武:咱们国家是工业的大国,减碳排碳的压力也最大,在党中央、国务院推进“双碳”有关工作的若干意见当中,对工业领域作出了具体的安排,总的来说就是准确完整全面地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加快传统产业的转型,新兴产业的转换,生产方式的转变。到2025年,我们工业单位增加值的能耗水平要下降13.5%左右,争取确保2030年实现碳达峰。对此我们市委市政府迅速作出了安排部署,全面建构三个体系。第一个就是围绕增绿增新,构建“5+N”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要加快打造装备制造、现代材料等五个千亿级产业集群。N就是以新质生产力、生物制造、人工智能等为方向,构建若干条百亿级的新兴的产业集群;第二个体系就是围绕减碳减排,构建“1+4”工业碳达峰的政策体系,出台了工业整体上2030年达峰的实施方案,突出钢铁、有色等我们四个重点行业的碳达峰的实施方案;第三个就是构建符合绿色发展要求的考核体系,确保“双碳”的战略能够真正地落实落地。
主持人:哪些行业是我们节能降碳的重点领域,具体有什么做法?
市工业经济发展中心主任刘建祥:除了有色行业,我市还有钢铁、水泥、建材等传统产业是节能降碳的重点领域。我们一是严格落实钢铁水泥产能置换和阶梯电价政策,依法依规推动落后产能退出,有序推进煤炭减量替代,提升电气化水平;第二是支持企业实行绿色技术改造,提高技术的装备水平,减少能源的消耗和碳排放,鼓励生产企业与回收企业加强合作,支持有条件的园区和企业发展再生制造产业,提升再生资源利用的水平和效率。
主持人:在节能减排方面,我们具体的要求是什么呢?
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三级调研员刘德轶:我们节能降耗实施的是能耗强度和能量消费总量的“双控”政策,对于企业来说就是要加强自身的能源管理,提高能效水平,企业要达到基准水平,争取达到标杆水平。截至去年底,我市能耗双控指标下降了14.38%,完成了“十四五”节能降碳的目标。我们将逐步建立能耗控制指标向“双碳”控制指标转换的新的机制。
市生态环境局四级调研员周天平:生态环境部门主要负责碳排放的监管,一是咱们将上一年度碳排放量较大的火电、钢铁、水泥纳入咱们碳排放监管重点企业,实行清单化管理;第二是督促咱们列入清单的企业报告年度温室气体排放报告,配合咱们省厅进行温室气体核查;第三个方面是对纳入全国碳排放市场的火电行业进行强制履约,直到钢铁水泥行业参与碳市场的扩容。
主持人:政府这块有没有相应的一些政策支持?
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三级调研员刘德轶: “十四五”以来,我们市发改委积极争取中央和我省各专项资金,支持了咱们汉中锌业、汉钢、汉江工具、中节能、汉中垃圾焚烧发电等一大批企业,实施了节能改造、技术改造等项目,带动社会投资十五亿两千多万元,有效释放了企业的节能潜力。
市生态环境局四级调研员周天平:一个是资金支持,对于咱们实施绩效升级,超低排放的企业,指导企业申请中省资金予以支持;第二个是污染防治攻坚战好的企业单位,树立行业标兵,提升行业能力;第三个组成专家团队,对提标改造的企业,提升污染防治能力。
主持人:经开区在促进新兴产业方面是如何去做的呢?
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尹月新:经开区一直重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截至目前,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数占经开区企业数已达到40%,产值已占到我们企业总数产值的65%。一是发挥龙头企业的头雁效应,通过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链的上下游整合、产供销对接、大中小企业互配,从而形成产业集群的效应;二是通过政策的引导,鼓励企业走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的路子;三是通过对接秦创原总窗口,加快实施“科技三项改革”,助力企业自主创新研发,做大做强经开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市人大代表曹刚:我市在打造千亿级装备制造产业群方面是如何推进的?
市工业经济发展中心主任刘建祥:首先是制定了千亿级装备制造产业集群的实施方案,通过对五户链主企业的支持,带动企业内生动力和对产业链的牵引提升作用,推动产业上下游融合发展;第二是积极谋划储备项目。今年前三季度,我们一共实施31个装备制造重点项目,完成投资是43.4亿元,利用国家大规模设备更新政策储备项目一共16个,投资16.5亿元;第三就是推进产业项目协同对接,主动赴中国商飞进行对接,朝阳、万利等10余户企业已经进入了民用大飞机的产品供应链,成功举办了汉中装备制造产业链融入省汽车产业链的对接会,今年前三季度,新签订装备制造业项目一共是80个,签约金额是82.7亿元;四是充分发挥“陕企通”和“亲商助企”平台的作用,为咱们装备制造企业的链主企业解决24个难点问题,并且建立落实“一链一行”专精特新企业白名单的融资促进制度,目前有25户装备制造企业获得科技创新再贷款4.6亿元。
市政协委员李斌:企业的绿色发展是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双赢的前提,助力企业在绿色发展这一块,有没有什么好的方法?
市生态环境局污染物排放控制科科长张博:一是深入推进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和资源利用上线,还有生态环境准入清单等“三线一单”在重大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服务中的应用,严防“两高一低”项目落地,指导企业加强管理减少排放,建立健全日常管理台账,如实填报化石能源消费、报告年度碳排放信息;二是持续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深入实施排污许可制,鼓励引导企业开展超低排放改造和深度治理,实现绿色低碳发展;三是不断优化监管方式,建立监督执法正面清单,充分利用在线监测等非现场执法手段,减少现场检查频次,提升监管效能。
企业代表王雪茹:企业要进行设备更新,有哪些奖补政策?
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科科长王磊:今年以来,市发改委精心指导企业,围绕工业、环保、交通运输、物流、教育、文旅以及回收循环利用领域,积极争取国家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9380万元,全力支持企业自主开展设备更新。
群众代表黄沙沙:最近国家提出了电动自行车“以旧换新”的政策,我们老旧电动自行车该如何回收呢?
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节能和安全生产科科长吴锐:根据中省安排部署,消费者将老旧电动自行车送至参与补贴活动的销售门店,进行收旧折价,同时拍照留存,然后将车架和蓄电池分别交由具有资质的企业进行拆解回收报废。我们将抓紧公布参与“以旧换新”活动的回收企业名录,畅通回收价格、咨询和交易渠道,以便消费者以旧换新。
主持人:下一步我们有哪些举措来推动我市工业绿色低碳转型升级,来实现“含绿量”和“含金量”的双赢呢?
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副局长杨双武:第一,产业的转型,绿色的发展首先需要我们理念先行先转,以绿色的理念来引领绿色的发展,真正地让绿色成为我们汉中工业的底色和亮色;第二,我们既要做好技术的改造,设备的更新,同时又要加强招优引强,真正地做好“破与立”“ 腾笼与换鸟”的两篇文章,不断地培育和构建具有汉中特色的现代化的产业新体系;第三,既要做好新产业的培育的加法,过剩和落后产能有效出清的减法,还要做好改革赋能的乘法和除法。通过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品牌创新以及体制机制的改革,促进工业经济提质增效,实现“金值”与“绿值”的同步提升。
主持人:通过今天的讨论,我们看到为实现“双碳”目标,我市不断地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工业节能降碳绿色转型升级,深入实施绿色制造,推动传统工业走“吃干榨净”绿色循环发展道路,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绿色低碳为导向,不断地发展绿色新兴产业,为推动我市工业高质量发展、建设绿色汉中贡献智慧和力量。
(本文节选自市广播电视台播出的第86期“天汉访”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