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固四十岁前为啥未出仕?
2024年11月09日 汉风古韵
文章字数:1520
文章浏览数:

刘乐
李固是东汉时期妥妥的官三代,其祖父李颉,光武帝时以名儒官拜博士。父亲李郃,和帝、安帝、顺帝三朝任职尚书令、太常卿、司空、司徒。李固有如此得天独厚的条件,却没有早早入仕,到了四十岁,还是一介身居汉中郡南郑县乡里(今城固县李固庙村)的处士。而此时“少好学”的李固,通过拜师求教,饱览经书,结交英贤,已成为“四方有志之士,多慕其风而来学”的一方名士。甚止声名传至京师洛阳,令时人发出“是复为李公(李郃)矣”的赞叹。这期间,“司隶、益州并命(汉中)郡举孝廉,辟司空椽”,李固为何又不接受呢?直到阳嘉二年,李固才在天子诏对“灾异策”中才干显现,得到汉顺帝赏识,拜为议郎而入仕。
考察东汉时期人才选拔制度和李固个人才学品德,笔者以为官三代李固四十岁前不袭父职,五府察举征辟不受是其自主决定,与以下三方面因素有关:一是李固本人不愿承袭祖父辈之荫入仕,希望通过自身努力出仕为官,体现自我奋斗价值。因此李固为人低调力学,不炫耀父亲官爵。范晔《后汉书·李杜列传》载:李固“少好学,常步行寻师,不远千里。遂究览坟籍(泛指古代书籍),结交英贤。四方有志之士,多慕其风而来学”。东吴史学家谢承《后汉书》云:“固改易姓名,杖策驱驴,负笈追师三辅,学《五经》,积十余年。博览古今,明于风角、星算、《河图》,识谶,仰察俯占,穷神知变。每到太学(今洛阳),密入公府,定省父母,不令同业诸生知是郃子。”为此《幼学琼林》称赞:“李固不夸父爵,可称子弟之良”。由此足见李固少有大志,不以父亲高官张扬自夸,竭力苦学,以才立世,四方有志之士多慕其名,争相拜他为师或为友。二是父亲李郃也不希望其子承袭职爵入仕。东汉有承袭父职(爵)制度,即官员的职位可以由其子嗣继承。三是“阳嘉新制”的执行,禁止不足四十岁举孝廉入仕。汉顺帝阳嘉元年,尚书令左雄针对举孝廉制度积弊,倡导实行察举制,把举孝廉年龄限制在四十岁以上,采取分科考试,儒者考察经学,文吏考察章奏等,被汉顺帝采纳,史称“阳嘉新制”。翌年,广陵郡孝廉徐淑,还未到推举的年龄,仍被郡守推选。左雄知道后,除对徐淑以理斥责,令其返郡外,还对不按规定推举负有责任的济阴太守胡广等十余人进行免职,表明了顺帝推行“阳嘉新制”的决心,一时朝野震动。这就解释了,阳嘉二年前,李固被“五察孝廉,益州再举茂才,不应。五府连辟,皆辞以疾”的缘故。
阳嘉二年,李固步入四十岁,达到了举孝廉的要求。这时,好友经学家郎颛,向顺帝上奏了《荐李固书》,通过“臣伏见处士汉中李固,年四十,通游、夏之艺,履颜、闵之仁。洁白之节,情同皎日,忠贞之操,好是正直,卓冠古人,当世莫及。元精所生,王之佐臣;天之生固,必为圣汉。宜蒙特征,以示四方。夫有出伦之才,不应限以官次。昔颜子十八,天下归仁;子奇稚齿,化阿有声。若还征固,任以时政,伊尹、傅说不足为此,则可垂景光,致休祥矣”的真诚荐述,为顺帝初步知晓汉中处士李固起了作用。同年六月初八,京师洛阳发生了地震灾害。顺帝召集三公九卿荐举淳真朴实之士,通过对他们的策问,指陈时政弊端和寻求应对办法之际,好友卫尉贾建又向顺帝荐推了李固,这给李固展示自身才能与为政主张,搭建了士子与皇帝对话的平台。
李固在皇帝特诏问及当今弊端,以及为政应做些什么的“殿试”中,应对表现良好。尤其在政论《灾异对》中提出的“罢退宦官,去其权重”“招会群儒,引问失得”“权去外戚,政归国家”政革主张与措施,契合了皇帝之意,并与年初尚书令左雄上奏皇帝禁止封爵外戚,宦官干政的策议不谋而合,因此被顺帝采纳落实。即日顺帝乳母宋娥搬出皇宫,回到她自己的私舍;宦官中常侍们向皇帝叩头,请求恕罪,朝廷一片肃然。最后李固被顺帝水到渠成地任命为议郎,开启了他辉煌悲壮的从政之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