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传统技艺的生命力

——记略阳菜豆腐节节制作技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徐桂凤

2024年11月09日 汉风古韵 文章字数:1572 文章浏览数:

张海军 刘帆


  菜豆腐节节是略阳县一种常见的传统特色面食,金黄的玉米面混搭一些小麦面粉擀制成面条,下在点出豆腐的清汤里,再搭配多种小菜食用。那酸香撩人、劲道爽滑的特色风味,承载着当地悠久而厚重的历史文化。
  略阳县城里,有一家菜豆腐节节特别有名,店主是一位名叫徐桂凤的大姐。每天清晨路过她家小店,你都会看到同样一幅场景,支起炉子、面案,和面、理菜、淘菜,这些程序都是在众人的眼皮下麻利地进行。只见她往黄玉米面里加上适量开水,那面粉在开水的激发下变成诱人又养眼的金黄面团,还散发出玉米面特有的甜香。再用凉水和白面,从面絮到面团,然后把晾凉的金黄色玉米面和白面揉制到一起,这个揉面的过程,少说也有半个小时以上。直到额头沁出了汗珠,工艺也到位了,才放在面案上盖上保鲜膜醒发。
  和面是个关键步骤,徐桂凤从不曾假手他人,总是亲自完成,后面的手工擀制才往往由身后那位总是不言不语只管干活的男老板完成。面团在宽大的案板上醒发,徐桂凤就开始一边指挥店员准备各种佐餐的小菜,一边把豆浆倒进大锅里烧开。点浆水的时机也很有门道,得早早把酸浆水汤放在灶台上准备着,因为豆浆很容易沸腾溢出来,还要准备一碗清水,以备不时之需。待豆浆将沸未沸,把酸浆水汤徐徐倒进锅里,豆浆遇到浆水汤一点点凝固,雪白的豆腐渐渐浮出水面。
  佐餐的小菜一般有八种,加上菜豆腐汤俗称“八菜一汤”。这可不是浪得虚名!每一个环节都马虎不得。除了节节这个主角要好,各种新鲜时蔬配菜更是成就一碗风味绝佳的菜豆腐节节不可或缺的功臣:泡菜土豆片、青椒炒茄子、凉拌黄瓜片、凉拌豆芽、麻辣萝卜丝儿、红油青椒韭菜、炒浆水菜、生拌小葱蒜末香菜等等都是不可缺少的。这些小菜,虽然简单,除了盐,就是辣椒面、花椒面,但它们就适合搭配这一碗金黄雪白的菜豆腐节节。
  菜豆腐节节之所以风靡于此,源于略阳地区盛产玉米和黄豆。过去,陕南山区的农村,没有那么多的精米白面,主食中常常要搭配粗粮,所以巧手主妇们都会想办法粗细粮搭配,比如煮米饭加红豆,或撒上一把黄玉米面,和米粒儿混合,就成了“金包银”,包括这经久不衰的菜豆腐节节在内,都是主妇们巧思的产物。随着时间的推移,它走出了寻常百姓家,进入现代市场和豪华餐厅,成为了略阳地域文化的代名词。略阳人对它有着深厚的情结,甚至有“三天不吃酸,走路打摆摆”的说法,可见当地人对其喜爱之深。
  1958年出生的徐桂凤,在制作菜豆腐节节的烟火之中,从姑娘变成大姐变成大妈直到现在做了奶奶。她凭着这个仅有十来平米的小店,盖起了楼房,奔上了小康,虽然现在有了更多的人手帮忙,但她仍然每日精神抖擞,乐此不疲地在店里忙碌。作为菜豆腐节节制作技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她并没有把菜豆腐节节仅仅当作一种日常食物,而是敏锐地意识到其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从食材挑选到制作过程,她都严格把控,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她多年的经验和感悟。为了将菜豆腐节节的技艺传承下去,徐桂凤还广收学徒,毫无保留地将自己多年的技艺传授给年轻人,常常在厨房里手把手地教他们如何磨浆、切节节、调配小菜,耐心地解答学徒们的每一个问题,不断地鼓励他们要用心去感受这门技艺的魅力。
  在徐桂凤看来,现在的菜豆腐节节不仅仅是街头巷尾的一碗人间烟火,更是一种饮食文化传承的物质和情感纽带。她常常带着自己制作的菜豆腐节节去参加各种文化活动,向外界展示略阳这一独特的非遗美食,让更多的人了解到菜豆腐节节背后的故事和文化内涵。
  在徐桂凤的努力下,这一传统美食渐渐被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越来越多的略阳人开始重新认识并喜爱上菜豆腐节节,许多游客也慕名而来,只为品尝这一口正宗的非遗美食。
  徐桂凤用一双巧手,一颗匠心,让过去为了饱腹的粗糙饭食,在今天成为热捧的健康食品,也让漂泊的游子能用舌尖上的味道唤起那远去的乡愁。这也正是菜豆腐节节这门传统技艺在新时代依然能够焕发出强大魅力和生命力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