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水彩莲船(上)
2024年11月09日 汉风古韵
文章字数:1196
文章浏览数:

王欣星
早在新旧石器时代,汉水边的龙岗先民就过着以渔猎为主的原始生活,渔猎、采集都离不开舟船,与水、与船打交道成为与生俱来的本领。正如《巴蜀史迹探索》一书所说:“巴蜒皆水居之民,习于乘船。”还有专家认为,早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时期,武王伐纣时,居住在汉水中上游的巴族等方国参加牧野之战,即由汉水上游顺流东下安康、襄樊,再经邓州北上会师孟津。另外,当代作家孙皓晖著《大秦帝国》,讲到秦灭楚国时,就是派大将司马错在汉中广造战船,训练好水师,顺汉水而下,直捣楚国腹地荆襄两湖,最终灭掉楚国。汉代时,还有大臣向汉武帝建议,将穿越秦岭的褒斜二水凿通,以沟通汉江漕运。可见汉水自古是行船的重要通道,所以汉中也算是名副其实的水乡。在这一背景下,产生带着浓郁水乡色彩的歌舞,就是很自然的事情。
据宋代李昉等人奉旨完成的《太平广记》记载,唐代舞蹈中就有彩莲船的形式,主要产生地便在与京都长安隔秦岭相望的梁州(唐时汉中称梁州),以汉中、安康两地最为盛行。这两地都是西部水乡,除了汉水及众多脉流,塘库也星罗棋布,养鱼虾外还栽莲藕。每年莲花盛开,都会吸引游人观赏。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也养一方艺术,由“采莲”衍生出“彩莲船”的民间歌舞形式,正是汉水流域产生出来的一朵艺术奇葩。逢春节耍社火、正月十五闹元宵或有其他节庆活动,便与耍龙舞狮、高跷队一起,走乡串村进行表演,是很受欢迎的地方小歌舞。
制作陕南彩莲船最主要的材料,是汉中南北两山——秦岭、巴山都盛产的毛竹。将毛竹划成竹篾,扎成两米左右的小船模样,造型与汉水中捕鱼摆渡的“老鸦船”相似,船身造型优美,再用五彩纸裱糊和五彩绸绫进行装饰;前面有彩门,其余三面为花格窗;两头上卷高翘,中间为楼阁,颇似姑娘闺房,头尾和篷顶四角拱翘处悬挂红纱灯,极富喜庆色彩。彩莲船中间为空,演员站在中间,双手提着船帮,用彩绸在肩部、胸部绑成十字交叉的形状,彩绸另外一头绑在船上,可以替演员借一部分力,表演起来更轻松自如。船体的下部围以船裙,船裙上有刺绣或画着水波浪纹、鱼虾、水草等图案。舞动起来,如在水中荡漾。宋代范成大有“旱船遥似泛”的诗句。可见彩莲船作为歌舞,早在唐宋时期就作为表演项目,登上舞台并受到欢迎。现代的彩莲船,还装饰有许多小彩灯,点亮之后更加金碧辉煌,引人入胜。
从表演的角度来看,汉中彩莲船在表演上和全国流传的社火跑旱船形式有相似之处,但又有自身浓郁的地方色彩。视表演人手、角色多少分成简单和复杂两种形式。若是去的地方小、观众也少,就采取简单的方式,一般由船老大和船姑娘两人表演即可,通过圆场步、横跨步、悠悠划船步、点水步、十字步、转船绕石步等固定程式,表演引船、跑船、划船、搪桨、冲浪、闯滩、卧沙、搁浅、挖沙、背船等动作;同时还有船老大和船姑娘的对唱,一唱一和,一问一答,所唱内容有固定句式,也有即兴自编。比如开场会有两句固定句式:“彩莲船呀吗两头尖呀,今天给大家来拜年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