勉县推进法庭与各镇(街道)基层治理深度融合

2024年11月13日 法治 文章字数:1385 文章浏览数:

  本报讯(通讯员 唐浩远 唐小龙)近年来,勉县法院主动融入基层社会治理,以人员双向派驻、信息双向互通、案件双向分流为抓手,推进法庭与各镇(街道)基层治理组织功能的深度融合,强化在要素配置、优势发挥、资源共享上的有效协同,构建协同共治的矛盾纠纷源头化解工作格局。今年以来,该院一审民事案件同比下降5.11%,诉前调解成功分流率达到61.13%。
  人员双向派驻,有效汇聚解纷合力。推动县委政法委制定出台关于建立双向入驻机制的《实施方案》,邀请人民调解组织入驻法院调解室,在镇综治中心派驻指导法官,实现法官与人民调解员双向驻派。目前,已实现5个人民法庭和18个镇(街道)全覆盖。法官干警下沉至辖区镇(街道),与人民调解员、基层治理组织合署办公,就地开展人民调解指导工作,通过个案分析研讨、调解技巧培训、法律法规宣讲等形式,助推提升基层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水平。同时,发挥人民调解+司法确认作用,将争议较小、适宜调解的矛盾纠纷分流至人民调解工作室,就地从优、从快、从简化解矛盾纠纷,法官及时跟进司法确认,依法出具裁定书,巩固调解成果。
  信息双向互通,推动工作协同高效。优化诉情通报机制,探索信息通报+现场指导模式,由驻镇法官干警结合工作情况形成《诉情通报》,累计通报72次,通过总结溯源态势,系统梳理总结物业纠纷、婚姻家庭纠纷、民间借贷纠纷等6类常见纠纷,并针对性加强指导,开展指导会议和活动7次,对诉情态势、问题成因及难点堵点进行分析研判,定期与基层工作人员共商共研,提供专业性治理意见,以诉情通报“小切口”助力打通基层治理神经末梢。畅通意见反馈渠道,构建渠道畅通、流转有效、办理妥当的问题双向反馈机制,将人民调解工作室和驻镇指导法官作为获取意见建议的重要窗口,全面收集工作中的问题困难,汇总基层治理单位意见建议17条,采取措施优化诉前委派调解流程及调解指导模式,促进各方在职能履行上良性互动、在作用发挥上优势互补,推动形成相互配合、相互作用、相互契合的多元共治新模式。搭建信息交流平台,构建定期会商+常态化沟通的信息交流模式,将各镇平安稳定形势分析研判会作为会商研判的主要载体,各基层人民法庭共参会23场次,提出治理建议13条,建立矛盾纠纷化解工作微信群,实时跟进各镇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情况,进一步提升联动治理的精准性、有效性。
  案件双向分流,助推纠纷实质化解。做实委派调解,由县综治中心具体负责落实委派调解有关工作,统一协调全县范围内的诉前调解案件委派流转工作,对于县法院反馈至县综治中心的案件,由县综治中心、法院、司法局在三个工作日内审查。根据案件当事人属地、纠纷类型,由县委政法委、法院、司法局、综治中心联合出具《委派调解函》,并将相关案件材料以线上、线下方式移送至受委派的基层治理单位。今年以来,共委派基层治理单位调解化解案件241件,调解成功209件 ,委派 调 解 成功率达86.72%。加强诉前分流,对诉前诉至法庭的纠纷,主动引导当事人接受诉前调解,第一时间将矛盾争议较小的案件,通过人民调解平台分流委派给驻庭调解员进行调解,审判团队随时为纠纷调解提供法律指导,形成员额法官+法官助理+书记员+人民调解员的良性互动局面,携手合力快速化解矛盾纠纷。用好线上调解平台,依托人民法院调解线上平台,做好案件线上分流,实现纠纷排查及时上报,矛盾纠纷快速委派,确保矛盾纠纷线上流转有序,有效推动数据交融共享,提升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的信息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