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归巢 筑梦乡村
——洋县引育用留并举激活乡村人才引擎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侧记
2024年11月14日 党建·理论
文章字数:1578
文章浏览数:

本报通讯员 牟元真 刘李荷 刘亚
在洋县,一场旨在吸引本土大学毕业生回归乡村、助力乡村振兴的“青年归巢·筑梦乡村”三年行动计划正如火如荼地推进。这项计划聚焦“引得来、育得好、用得活、留得住”的核心理念,为乡村发展注入新鲜血液,蓄足村干部队伍源头活水,也为青年人才搭建了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
鸿雁归巢 与家乡“双向奔赴”
“针对旱厕,现在我们推广‘千万工程’经验,全村进行卫生提升,改造水冲式厕所每户都有政策补助,非常划算……”在洋县龙亭镇平溪沟村,返乡青年章佳瑜上岗后的首要任务是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动员村民改造卫生厕所。起初,三组村民雍大娘对改厕持怀疑态度,认为“改不改一个样”。但经过章佳瑜和村“两委”干部的多次耐心讲解,雍大娘最终被说服。
21岁的章佳瑜是平溪沟村本地人,刚毕业就接替了退休的村干部。他积极协助村“两委”,不仅推动厕所改造,还开展了清理私搭乱建、整治残垣断壁、绿化美化等活动,引导群众参与“最美庭院”“文明示范户”评选。
“我也曾担心回归乡村缺乏发展空间等问题,但这几个月的实践让我更加了解了基层工作,村庄的发展需要我们年轻人传好‘接力棒’,相信家乡会越来越好。”章佳瑜说。
今年,洋县启动了“青年归巢·筑梦乡村”计划,提出利用两到三年时间,实现每个村至少选用一名户籍为本村或本镇(街道)、有志于扎根农村干事创业的大学生。为确保这一目标的实现,洋县采取多项措施,严格选拔标准,确保选用人员能够适应农村工作的需要。目前,全县已成功引进54名大学生到村任职。
精心帮带 与家乡“共同成长”
24岁的串一琳,作为“青年归巢·筑梦乡村”计划的大学生村官,目前在水田村担任安全维稳专干。当前,秸秆禁烧是工作重点。串一琳与村干部们共谋“新点子”,在村支书张晔的带领下,联系处理厂和养殖大户回收秸秆,迅速解决难题,提高了村民配合度。
“通过轮岗锻炼,期待以后能在村里学到更多实践本领。”串一琳说。
“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给村‘两委’带来了不少新思想、新路子。村干部也给他们传授了不少实践经验。这是一个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的好事。”洋县磨子桥镇党委书记杨小刚说。
人才引进来,更要育得好。据了解,洋县以镇(街道)为单位,组织岗前培训,提升选用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同时,实施了“导师帮带”制度,推行“1名联村领导+1名镇街干部+1名村‘两委’班子成员”结对培养,帮助选用大学生在实践中快速成长。此外,洋县还注重发挥选用大学生的专业特长,结合村情实际,设置适合他们的岗位,让他们能够学以致用、人尽其才。
激发潜能 与家乡“同频共振”
在黄安镇全沟村的村民议事会上,大学生村干部张继哲耐心地调解着张老汉一家的赡养问题:“考虑到大哥身体不便,可以让他多出些钱,而你们姐妹俩就轮流照顾老人。村里已经把你们家列为监测户,政策福利一样都不会落下……”经过他的调解,张老汉一家终于达成共识。张继哲今年30岁,大学毕业后在广东工作两年,毅然选择回乡,现担任村文书。他深感村里的老干部们都很支持他,只要肯实干,哪里都有舞台。
“他是我们村最年轻的村干部,能力很强,群众基础好,村里不能没他。我们急需年轻人接班,所以邀请他留下。”全沟村村委会副主任全黎明称赞道。
据了解,在“青年归巢·筑梦乡村”计划中,对于表现优秀、工作能力强的选用大学生,洋县设立了“大学生到村任职奖励基金”,还及时纳入村干部后备力量进行重点培养。同时,积极支持选用大学生报考公务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等,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晋升机会和发展空间。
候鸟双栖,向下扎根,向上生长。依托“青年归巢·筑梦乡村”计划,洋县的青年人才们在乡野田园中寻找自身价值,在反向流动中架起城乡桥梁。他们把在城市中游离的心灵放置在家乡这片热土上,在田野上开垦着美好可期的未来。这些青年,在空间切换中为城乡连接书写了新的灵感,这不仅是一场人才的回归,更是一场乡村振兴的深刻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