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赋能 生态更美 百姓安乐
——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沿线见闻
2024年11月20日 时事
文章字数:1789
文章浏览数:
新华社记者 魏弘毅
南水北调工程,旨在破解我国水资源“北缺南丰”问题的超级工程,事关战略全局、事关长远发展、事关人民福祉。统计显示,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已累计调水超760亿立方米,带来了巨大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今年是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全面通水10周年。记者近日行走工程沿线,随着蜿蜒北上的碧水,感受工程带来的深刻改变。
锐意向新:创新助力调水更便捷
江苏扬州,南水北调东线宝应泵站工程,南水北调工程第一个开工、第一个完工、第一个发挥工程效益的泵站。
在这里,水利工程精细化高质量管理逐步推进,工程感知和数字孪生系统渐渐成形;用于调水的水泵部件逐步实现国产化升级,设备运转精度提升,构成却更加简洁,易于保养维护。
这是向新笃行后的飞跃:宝应泵站值班人员由每班12人减至6人,人数虽然减少,但设备维护保养成效却显著提升,全站调水能耗大幅下降。
“‘远程集控、少人值守’,这八个字能概括我们近年来的努力,也是我们后续创新的方向。”宝应泵站站长刘钊说。
创新,有一域之突破,更有全局之跃升。
首都北京,中国南水北调集团中线有限公司总调度中心大屏幕数字跃动,沿线各分水口门的供水数据实时显示。借助数字孪生南水北调中线1.0系统,调度人员可突破空间限制,进行实时水量调度,并应对各种突发情况。
“点点鼠标,调水‘前线’即可不依赖人力执行指令。”总调度中心副主任李景刚告诉记者,在应对海河“23·7”流域性特大洪水过程中,该系统使一线应急处置措施更为有效。
数字孪生水网建设是国家水网建设的重要内容,更是近年来水利行业高质量发展的缩影。
中国南水北调集团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表示,将继续按照“需求牵引、应用至上、数字赋能、提升能力”的要求,切实增强南水北调保障能力。
生态提色:工程扮靓大美黄淮海
离开山东济南城区,车行东北方向一个多小时,记者来到东湖水库。这里承担着南水北调东线分配给济南、滨州、淄博等城市用水的调蓄任务。
站在库边远眺,烟波浩渺、水鸟翔集。水库管理处主任裴亮告诉记者,通过合理的水量调度和管理,水库周围的生物多样性得到恢复,成为各种水鸟理想的栖息地。通过“放鱼养水”的举措,藻类过度生长得以有效控制,水域生态活力显著增强。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效益助力经济业态新发展。
京杭大运河,古时贯穿中国南北的水利大动脉。她流经河北沧州,塑造出一座漕运重镇。
而今,京杭大运河已成为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借助大运河水质改善,沧州着力恢复生态,开发出中国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公园、沧州园博园等多个文化地标,串联起文旅、研学等新业态,周边农业产业加速发展,“大运河文化”的招牌越擦越亮。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9月底,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向京杭大运河补水5.71亿立方米,输水沿线监测断面水质持续稳定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
从南至北,南水北调沿线美景数不胜数:“百年煤城”焦作成为超过280种濒危保护鸟类的栖息地;济南玉符河水清岸美,成为居民休闲好去处;白洋淀水位常年保持在7米左右,“华北明珠”重现风采……
大库水满小河溢,鸟鸣鱼跃树成荫。南水丰盈河川,扮靓大美平原。
造福百姓:南水流入万千百姓家
沧州泊头市前八尺高村,浓缩着南水北调带来的百姓用水巨变。
历史上,沧州的地下水含氟量高、苦咸,喝久了牙会变黄变黑,骨质会疏松。更何况,华北平原本就是缺水地区。曾经为了从土井里抢一缸不那么浑浊的水,村民们四五点钟就要起床,去晚了井就被舀干了。
“很多村里的孩子因为喝不到好水被送到外地生活。”回忆过去,前八尺高村党支部书记冯如祥感慨万分。
2020年底,前八尺高村家家户户通上了南水北调中线水,水质指标与大城市持平。自来水替代了高氟水,子孙后代就此告别水中的苦咸滋味,生活越来越甜。
南水北调的显著效益,正在进入受水区千家万户。
河南宝丰,南水酿出更香的小米醋,产业兴旺、居民增收;受益于水质改善,天津的汽车玻璃厂供水量连上台阶,产能充分释放……据统计,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全面通水以来直接受益人口达1.85亿人,推动了受水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湖北保康,南水北调中线后续引江补汉工程建设正酣。工程将联通三峡水库和丹江口水库,进一步打通长江向北方输水通道,形成更发达的水网格局。
水利部规划计划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加快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
工地上,机器轰鸣、车辆穿梭。万千水利建设者正在用辛勤劳动,书写南水北调新篇章。
(新华社北京11月18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