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亮社会救助温情底色

——记全国民政系统劳动模范、南郑区未成年人保护中心负责人李宝泉

2024年11月21日 社会民生 文章字数:2117 文章浏览数:

本报记者 何娜


  在南郑区未成年人保护中心音乐书吧举办的“南郑夜话”上,李宝泉给孩子们讲故事。 受访者供图

  今年52岁的李宝泉,是南郑区未成年人保护中心(区救助管理站)负责人。30多年来,他勇毅前行,不断开拓创新,积极推进救助规范化管理,建成全省首个“未成年人信息管理平台”、组建全省首个“启明星护童志愿救援队”、建立全省首个四级儿童保护工作队伍……在他的带领下,多项救助和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取得丰硕成果。
  去年6月,南郑区被省未成年人保护委员会办公室评为全省未成年人示范区。近日,在第十五次全国民政会议上,李宝泉被授予“全国民政系统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情系孤困儿童,护航健康成长


  2022年,在一次孤困儿童入户评估中,李宝泉和同事发现孟小琪(化名)等4名孤儿,由于自小家庭情感缺失等原因导致性格自闭、胆怯、学习成绩差,有一定社交恐惧症,其中1个孩子还有抑郁倾向,只用点头和摇头与人交流。
  了解孩子的情况后,李宝泉带着心理老师入户服务,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帮扶方案。对这几个孩子,李宝泉关爱有加,时常询问心理老师孩子们的近况,一有空就去看望他们。通过两年多的跟进,这4名孩子的精神和心理状态发生了重大变化。尤其是曾经自卑怯懦的孟小琪,在今年春季学校运动会上成为了主持人。
  孟小琪的转变并非个例,李宝泉一直把孤困儿童的生活、健康、教育放在心上。他建成了全省首个“未成年人信息管理平台”,实现全区农村留守儿童、孤困儿童动态化管理;组建全省首个以孤困儿童为服务对象的“启明星护童志愿救援队”,为孤困儿童提供24小时备勤服务;建立全省首个“区、镇、村、组”四级儿童保护工作队伍,未保工作队伍从335人扩大到3800余人;积极推动全区农村留守及孤困儿童常态化开展“线上线下”陪伴服务活动,试点开展以保护女孩为内容的“护蕾行动”,为1.3万余名未成年人开展个性化服务……
  同时,他还结合“五社联动助力未保”试点工作,根据孤困儿童身心特点,成功为其匹配35对“代管妈妈”和“代管爸爸”,计划到今年底还将匹配50对,来解决孤困儿童因家庭教育、家庭情感和家庭监护缺失导致的个人成长困境。
  

巧借国学经典,积极介入家庭教育


  农村留守和孤困儿童的教育问题由来已久,政府及社会各界采取了多种举措。但由于一些儿童自控力不强,缺乏家长的陪伴和科学引导,受各种外在的诱惑与影响,非常容易误入歧途。
  如何让孩子在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下健康成长?这成为李宝泉心中急切想要解决的问题。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在观看了李玫瑾教授关于家庭教育的讲座后深受启发,决定要把自学的一些国学知识融进孩子喜欢听的故事中去,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想法一旦确定,就要付诸行动。2021年,他开办了“南郑夜话”栏目,将国学经典转换成通俗易懂的语言,编写成40多个儿童故事,内容包括道德孝敬、爱党爱国、坚强励志等。截至目前,已组织线上直播和线下聊天共65场,参与儿童达1300人,在当地深受家长(监护人)和孩子的好评。
  “网络,就是一个阵地,我们不去占领,乌七八糟的东西就会迷惑孩子。除了‘南郑夜话’,我们还创办了全国首个‘南郑未保’直播间,通过直播在网上开展陪伴活动,让孩子们拥有正确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李宝泉说。
  

守护流浪人员,照亮寻亲回家路


  春夏秋冬、寒来暑往,李宝泉与同事们一道,一次次在风雨街头救助流浪人员,一回回在各家医院陪伴重病患者,一趟趟在长途车上护送救助对象回家……已记不清救助了多少人,但忘不了那亲人相见的动人场景,忘不了那发自肺腑的感人话语。
  “真是太感谢你们了,不远千里把她送回来,我们还以为再也见不到这女子呢!”一个寒冷的冬夜,在河南省焦作市解放区流浪孕妇李某的家中,她的家人感激地对前来护送的李宝泉等工作人员连声道谢。
  天寒地冻,南郑区救助管理站在开展“寒冬送温暖”夜间巡查时接到紧急电话,得知高速路口发现一名身怀六甲的流浪女性。李宝泉和同事立即展开救助,妥善安顿孕妇的吃住后,就开始积极帮助寻亲。由于李某精神有问题,加之环境陌生产生恐惧,与人交流十分困难。在李宝泉和同事的耐心安抚和悉心照料下,李某逐渐情绪稳定,勉强可以交流说话。经过多方努力,终于调查到李某的家庭住址。考虑到李某怀有身孕,情绪不稳定,本人极力要求回老家当地生产等因素,救助站立即通过焦作市解放区救助站和疾控中心与该女子家人取得联系,随后规划时间和路线,安排专车护送。
  全程1000多公里,直到晚上11时才将其安全送到家中。家人相见,李某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感动是常有的事,每当帮助流浪人员找到家人时,一种自豪感油然而生,就会觉得自己的工作非常有意义。”李宝泉说。
  3年来,在李宝泉的带领下,该区救助管理站累计救助流浪人员1087人次,成功寻亲21人,帮助168名流浪人员返乡与家人团聚。同时,制定救助管理制度13项,修订完善业务操作流程21项,建立救助联络点75个,成功引入3个社会组织、2个大学生实践基地及1个民主党派,针对孤困儿童和流浪人员等不同需求开展个性化服务。
  对于获得“全国民政系统劳动模范”的荣誉,李宝泉说:“这些工作从来不是他单独一个人就能做好的。正是因为有了大家的齐心协力、各界的关心支持,我们才能更好地关爱孤困儿童和农村留守儿童,帮助更多的流浪人员和临时遇困人员渡过难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