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帝曾避难建基崖?
2024年11月22日 汉风古韵
文章字数:1693
文章浏览数:
胡天兴
建文帝(朱允炆1377——?)是明朝第二位皇帝,在位四年,庙号“惠帝”,年号“建文”,史称建文帝;他是朱元璋的孙子,太子朱标的次子,朱棣的侄子;因“削藩”激怒了四叔(朱棣),四叔打着“清君侧”的旗号举兵造反,从北平打到南京,夺取了皇位,建文帝不知所终。建文帝的死因成为中国古代四大历史悬案之一。
建基崖位于城固县西北部的老庄镇毕家河村第一村民小组毛家河对面的悬崖峭壁上,创建于明代,相传明建文帝到此云游。巨大的天然石窟内建有砖木结构的塔式楼阁6层,塑有建文帝的彩像,有石碑6通,僧人3人,房屋20多间。
据清邵远平著《建文帝后记出亡始末》载:“建文帝于明宣德三年(1428年)六月游汉中。”“靖难之役”后建文帝游走于苏、浙、闽、云、贵、川,自蜀入汉,先在西乡西南三百里的“建文崖”(古名光头山,又称佛头山)隐居,此地有碑曰:“明建文君潜修处”。而后沿汉江溯流而上,来到汉江的支流——文川河,想走褒河驿道翻越秦岭怕被关卡盘查,最后选择走“文川古道”。据当地传说:建文帝与随行人员来到文川河上游的千山水库附近,晚上就在九真山半山腰安营扎寨,故留地名“营房岭”(当地人讹传为油坊岭)。
却说,建文帝出逃后,三个娘娘也是穷追不舍,到处打探建文帝的行踪,当她们来到文川河上游的老庄镇老庄村附近时,天色已晚,三娘娘就在农家借宿一晚,后人为了纪念此事就在此地建庙一座,名曰娘娘庙,今老庄村娘儿庙地名由此而生。次日清晨,三娘娘满怀希望地来到文川河峪口(今千山水库大坝西侧的小水沟旁)休息,等候建文帝的“驾到”,此地名叫“等驾沟”,渐渐地被当地人讹传为“冬家沟”(原有石碑专记此事,修千山水库时不知所终)。其实,建文帝早已离开营房岭,沿着崎岖不平的羊肠小道向山大林深、树木茂密的毕家河挺进。六月天,小孩脸,说变就变,乌云密布,电闪雷鸣,下起了倾盆大雨。等到建文帝一行来到今毕家河大桥附近,见河水暴涨,浊浪排空,涛声如雷,建文帝心急如焚,既愁前有大河挡道,又恐后有密探追兵,捋着胡子自言自语道:“岂非逼驾过河耶?”“逼驾河”或是建基崖碑文上“吾乡命名之义”的来历。随从人员急忙去询问附近的百姓是否还有其他路可走?建文帝在当地百姓的指引下抄小路沿河而上。
他们披荆斩棘,翻山越岭,来到文川河南岸的一块崖石上。建文帝将帽子放置于山后的石头上(碑文称“将军石”,当地人叫纱帽石),又将腰间的玉带解下来,脱掉鞋袜扔到山下的文川河里,(碑文称“锅底潭”,当地人叫玉带滩),造成跳崖自杀的假象,以此迷惑密探。他们在巨大的天然石窟内隐居避难。这里地形险要,易守难攻,建文帝打算以此地为“基地”,招兵买马,以图东山再起,故名“建基崖”。但是,建文帝回想起这几十年东躲西藏、颠沛流离的生活,逃离路上亲眼目睹了叔父执掌皇权,国泰民安,民富国强,为了区区皇权,何须大动干戈,戕害百姓?于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夜伴青灯度余生。过了三年(1431年),建文帝翻越秦岭,到达陕北的延安(清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有记载)。
再说,三娘娘在“等驾沟”等了半天没等到建文帝,也沿着文川河逆流而上,行到今毕家河村的大木厂附近,突然发现一位樵夫在山上砍柴,一娘娘上前给些银子施礼道:“吾乃建文帝之妃,大人可见吾夫骑着一匹高头大红马路过此处?”樵夫受宠若惊,说实话(没看见)吧,怕娘娘不高兴;说假话(看见)吧,良心上过不去,愧对这些银子。于是,樵夫就说了一句模棱两可的话:“你们夫妻俩恐怕难得相遇。”“难遇河”地名由此而生(1991年7月1日《陕西农民报》有登载)。三娘娘寻夫心切,又气又累,加上天气燥热,走到今汉台区河东店镇天台村境内的三娘坝暴毙,三娘坝地名由此而来(汉台区政协《文史资料》有记载)。三娘坝现留庙宇一座,塑有宫妃神像。
娘儿庙、等驾沟、营房岭、毕家河、建基崖、将军石、玉带滩、难遇河、三娘坝这些地名串联起来就是一个美丽而动听的故事。
1991年4月9日,《汉中日报》载《历史文化名城汉中》(此为上报国务院力争审批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材料)说:“唐僖宗、元宪宗、明惠帝(建文帝)等,在受挫时,也先后来汉中休养生息,复锐元气。”由此可见,“建文帝来汉”得到了汉中史学界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