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村黄酒的传说

2024年11月29日 汉风古韵 文章字数:1272 文章浏览数:

王继胜


  传说,北宋著名的画家和诗人文同(字与可)在洋州做知州的两年之中非常勤政,整修州城,向朝廷上书为老百姓革除不合时宜的榷茶法,并修建庠序,令民间子弟就学读经史。另外,他还大力扶植民间手工业,支持地方酒业。文同在任期内,尊老爱幼,体恤民间疾苦,很受老百姓拥护。在个人生活方面,他爱好颇多。工作之余,吟诗、绘画、下棋、弹琴、郊游,无不为之,而且嗜酒,尤其对谢村黄酒情有独钟。
  在州城北不远之处有个筼筜谷,景色秀丽,是文太守常去休闲的地方。谷口的村子有家小有名气的酒馆,出售正宗的谢村黄酒。此酒馆所用之酒是谢村老街黄酒坊踩的曲子,而且酒馆掌柜就是谢村人,以前是谢村一家酒坊的酒把式,他将谢村黄酒的制醅发酵技术带到了这里。酒客来到这里,等于到了谢村老街酒馆,所以生意很好。文同每次到筼筜谷,都要光顾此处酒馆。
  一日,文太守照例来到酒馆,掌柜殷勤招呼,急忙动手,温好一壶上乘黄酒,并端上四个凉碟,还弄来两盘热菜:不外乎就是文太守最爱吃的爆炒竹笋和傥河鲤鱼。文太守邀掌柜同坐,掌柜不敢。太守则说:“平日里我常来你处,给你添了不少麻烦。今日我请客答谢,万不可推辞。”掌柜受宠若惊,盛情难却,便坐下与太守同桌共饮。席间,掌柜一直劝酒,希望文同能吃好喝好。同时,他心中暗自期盼能得到文太守的一幅画,毕竟文同画竹堪称一绝。若能如愿,酒馆定能声名远扬。
  慢慢地,好几壶黄酒下肚了,文同已有些微醺,掌柜趁机求画,太守竟一口应允。店掌柜赶忙铺纸研磨,文同则捉笔思忖:画啥样儿的竹子呢?突然,文同耳际一种细细的、清幽悠扬的乐音时断时续。文同忙问掌柜是什么声音。掌柜告诉他,那是谷中凤竹在风中发出的响声。文太守听罢,拊掌大笑,连喊:“有了,有了!”并对店掌柜说,“我还是先给你写一副对联,再给你画竹吧。”于是太守挥毫。众人看时,只见宣纸之上,飞蛇走龙,赫然写道:“凤竹鸣凤有凤来仪,酒客斟酒酌酒升仙。”
  “呀!妙联!”众人赞不绝口。文同又对店掌柜说:“我看你这黄酒馆干脆就唤作‘凤竹馆’吧,我也给你画几竿凤竹吧!”店掌柜千恩万谢。文同饱蘸墨水正要落笔,一股油腻味道和着黄酒酒香泛上喉咙,他忍不住投笔冲出屋子,在院子里吐了起来。文太守饮酒过量,又吃了太多食物,引起了身体不适。
  说也奇怪,第二天在文同吐过的地方居然冒出了几棵竹笋。不几天便亭亭玉立,绿荫如盖了。微风过处,窸窸窣窣,如响佩环,如鸣凤鸾。后来店掌柜、伙计与来店消费的酒客都发现:朝阳升起,阳光将它印在了院子西边的粉墙之上;晚上满月挂在天幕,月光将它画在了院子西边的粉墙之上。而且日走影走,月移影移,风动影动,好一幅生动的“凤竹图”。店掌柜一直为未得到太守的画而感到可惜,现在却得到了一幅“活着”的《凤竹图》,真乃天意!
  此事一传十,十传百,洋州地界及兴元府的人都跑来看稀奇来了,一时间,筼筜谷和谷口的村子里游客络绎不绝,凤竹馆中,酒客络绎不绝。在凤竹馆当掌柜的这位谢村黄酒传人便应时扩大酒馆规模,建立酿造作坊,自个儿踩曲,黄酒生意非常红火。后来这位凤竹馆掌柜将黄酒分店开到了州城里,又开到了谢村老街上,让谢村黄酒回到了娘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