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曼青:从洋县农村娃到革命烈士的不朽传奇
2024年12月03日 社会民生
文章字数:1423
文章浏览数:
本报通讯员 吴玉晗
在汉中市档案馆的珍贵典藏中,保存着一位为汉中解放与陕南建设作出重要贡献的革命烈士的档案。他是汉中地区早期共产党员的杰出代表,以地下工作者的身份穿梭于暗流涌动的岁月,远赴延安寻求真理,精心策划国民党军队起义,建国后更是担任中共汉中地委副书记,将一生心血倾注于陕南大地的建设,直至生命的最后一息。
今天,让我们走进历史深处,共同缅怀这位从洋县走出来的革命烈士——朱曼青!朱曼青,原名朱桂欣,1913年10月出生于洋县西区江坝村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在良马寺小学与汉中联中的求学时光里,受到马列主义思想的熏陶,于1930年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踏上了三十余载的革命征途。
朱曼青的一生,三次身陷囹圄,却从未屈服。据1952年《党员干部简历表》及1956年《中共陕西省委对朱曼青同志被捕、被俘、脱党问题的审查结论》记载:1932年夏,在执行中共陕南特委的秘密任务时,他不幸被敌军俘虏。面对严刑拷问,他机智地将藏在鞋底的文件吞入腹中,销毁证据,咬紧牙关,保守了党的秘密。遭受十余天的囚禁,因无确凿证据,加之家人多方营救,朱曼青终得脱险。1935年,因叛徒出卖,洋县地下党组织遭受重创,多名共产党员被捕。次年7月,时任中共洋县县委书记的朱曼青设宴诱捕并秘密处决叛徒,却也因此落入敌手。狱中,面对高官厚禄的利诱与严刑拷打的折磨,他坚贞不屈,誓死保守党的机密。直至“七七事变”爆发,国共合作抗日,经过组织和家人的多方营救,1937年底他才得以重获自由。
1937年冬,朱曼青被派往泾阳县安吴青训班学习,结业后潜入国民党38军17师教导大队从事地下工作。他以班长、教员等身份为掩护,积极宣传党的思想,秘密发展党员,为地下党组织的壮大奠定了坚实基础。1944年5月,在阻击日寇、掩护主力转移的战斗中,他因寡不敌众受伤被俘。在修铁路的劳役中,他瞅准时机,挣脱束缚,历经艰难险阻抵达延安找到组织。经过简单的休整恢复,按照组织的安排,朱曼青回到38军筹备起义,经过他和其他地下党员的积极努力,最终促成了1945年7月17日国民党38军17师的起义。
部队起义后,朱曼青历任西北民主联军第38军17师团委书记、17师政治部组织科科长、17师54团政委,陕南军区政治部秘书等职务,参加了中南地区和陕南的解放战争。陕南全境解放后,他更是肩负起地方建设的重任,历任中共岚皋县委书记、中共安康地委副书记、中共汉中地委副书记等职。
然而,多次的牢狱之灾与长期的忘我工作严重损害了朱曼青的身体,1961年1月,他在西安因病逝世,被陕西省人民委员会追认为革命烈士,安葬于西安丈八沟烈士陵园。
市档案馆珍藏的1961年1月20日汉中专署给陕西省人民委员会的报告,深情回顾了朱曼青同志为革命事业奋斗的一生,高度赞扬了他无论身处何种境地,都始终不计得失、不顾安危、勤恳踏实、忘我工作的精神。陕西省人民委员会于2月8日批复同意授予朱曼青同志革命烈士称号。同年5月6日,汉中专署印发通知,对烈士家属给予优抚与补助。考虑到朱曼青遗孀一人工作,需抚养全家七口人,生活负担沉重,省人民委员会决定每月发放补助共计116.9元,并颁发《为革命牺牲工作人员家属光荣纪念证》。
汉中市档案馆的馆藏档案中详细记录了烈士遗属的情况,令人动容。这些档案,不仅见证了朱曼青同志为陕南解放与建设所作出的巨大贡献,更激励着我们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惜当下、开创未来。
朱曼青烈士的档案,承载着党的优良作风,是我们汲取历史经验、传承红色基因、树立正确历史观与国家观的宝贵财富。让我们传承弘扬革命先辈的作风品格,为汉中的繁荣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