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来圣贤皆寂寞(上)

2024年12月03日 副刊 文章字数:1625 文章浏览数:

丁小村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年少的时候读杜诗,对《望岳》不甚了了,凭感觉来说,最喜欢的莫过于诗的结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真是年轻气盛,大可以睥睨一切!年轻时自当如此,但若当你活到老还轻狂地说什么“老子第一”的时候,别人大可以当你是个不再年轻的二货。
  古人有言,五十而知天命。知天命有三重含义——
  第一,是了解世道。活在一个好时代,顺风顺水,人都能一展才华,自然是快意人生;但若刚好活在一个不好的时代,多数人都只能憋屈地活着,而你刚好又属于这“多数人”,你得认命,认命不是羞耻的事情。
  第二,是了解人生。常话说人生不如意常八九,这是多数人多数时候的常态,这种时候了解常态,能让你不至于过于抑郁,怨天尤人乃至发出疯癫的叫喊,比如“老子第一”这种话。
  第三,是了解自我。性格决定命运这话大抵是不会错的,社会的运行原则是力求整齐划一,正能量总是针对多数人而言,但倘若你刚好处于“少数人”之中,与世相违,那么你注定是被社会所排斥的人,伸张个性得到的是社会对你强大的反弹,这个时候,你要知道众人皆醉我独醒的结果,就是你必须承担“背时”的命运,纵然你比窦娥还冤,也基本上没有“逆袭”的机会,大凡这样的时候,你只能想开些,就如一抹轻尘,漂浮于茫茫世间,像庄子那样“沉醉在相对的自由中”,也未尝不可。
  这是天命。天命意味着你要了解,要顺从,一般来说,知道天命的人,活的更为豁达一些,所谓把花开花落当戏看,任云卷云舒为画卷,乃是一种智者的生存哲学。
  这种生存智慧不是犬儒人生,而是大气灵动的生命景象。
  由于一些史传的错误记载,也由于一些人刻意的贬斥,杜甫是被“扁平化”的人物,有时候甚至被“妖魔化”——比如新唐书中说他好言国家大事,这是不讲身份;比如说他一辈子都是悲悲切切,念念不忘做官是个官迷之类;最抹黑的一笔是在离世时,不知道是谁把他描绘成一个饿得奄奄一息的人,正逢一位崇拜者湖南耒阳县令送去酒和牛肉,于是老杜饱餐了肉酒之后,被撑死了……诸如此类,历史上大文豪中,没有比杜甫更悲催、更可笑的形象了。
  一方面,老杜在宋以后逐渐被尊崇,后世读书人不但崇敬他的高超精妙的诗艺,也崇尚他敦厚悲悯的情怀;另一方面则是来自于各种正史野史的丑化和嘲弄,使得老杜成为史上一个具有丰富的可争论性的形象。
  正由于史料的欠缺,我们了解一位相隔千余年的大诗人的人生和情怀,只能通过各种侧面,比如他的诗歌,也是一个很好的途径。
  中国人讲究知人论世,老杜的胸怀为人,多半也通过他的诗歌来感知。所以古人说,读杜诗,不单学作诗,也学做人。学老杜的敦厚性情,悲悯心肠,真挚情怀,大气胸襟。
  杜甫青年时代的胸怀,则可通过这一首《望岳》领略三分。据考证这首诗作于开元年间,玄宗朝是盛世,但杜甫时运不济,参加科考却未能中,于是东行,漫游齐赵。这是老杜在漫游期间途经鲁地所作,年龄在二十来岁,正当一个人最美好的年华。虽然老杜科考未中,经历了人生挫折,但一首《望岳》却不见一脸颓丧,而是一肚子的雄心。
  在杜集中,《望岳》排列在第一首,一般认为是压卷之作。所谓压卷,有两个意思:第一,一般认为此诗作于青年时代,是可查考的第一首作品;第二,它写得大气劲健,境界蔚然,属于精美之作,堪为开卷之“凤头”。
  鲁地是孔子的家乡,乃是文化圣地,泰山乃是文化圣地中的圣殿。老杜来到鲁地,途经泰山却未能登,于是望而作诗,题名《望岳》。老杜写过多首望岳诗,这是望泰山,东岳。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乃是描绘孔子以天下为念的大胸怀。老杜既来到鲁地,既看到泰山,如何不想起孔子?如何不想起夫子登泰山而小天下。
  题目中这一“望”字,暗含了高山仰止的心情,是对孔子的一种怀念与崇敬,虽未读诗,看此题目,我们就能感觉到这种见贤思齐的情怀,真是未成曲调先有情。一个人在年轻时代充满了这种胸怀,对英雄的敬意,对圣者的崇敬,大概可以奠定他此生的胸襟和情怀。这是杜诗压卷之作给我们的一个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