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良方 促善治
——我市法院系统以司法建议助力社会治理
2024年12月04日 法治
文章字数:1789
文章浏览数:

本报通讯员 陈婷 李嘉
今年以来,我市法院系统牢固树立“抓前端、治未病”理念,将司法建议作为法院融入社会治理的重要抓手,已发出司法建议95件,采纳率达81%,呈现出诉前调解量增长、诉讼案件量增幅下降的良好态势,司法建议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的作用凸显。
转变理念 打开新思路
“近年来,越来越高的婚嫁彩礼成为很多家庭的负担,法院的司法建议很有针对性,为基层治理工作提供了帮助和指导。”近日,南郑区一名乡镇干部如是说道。
这份司法建议源于南郑区法院新集法庭审理的一起农村离婚纠纷。在这起纠纷中,婚姻双方因近20万元的礼金,导致矛盾不断。该院延伸审判职能,有针对性地发出详细的司法建议,宣传倡导正确的婚姻观、价值观,树立文明新风,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我市法院系统通过办案、关注、思考,深入分析案件背后的深层次的社会治理问题,提高了认识、分析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转变工作理念。至目前,汉中法院制发司法建议数量位居全省前列,司法建议涵盖法治政府建设、民生保障、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优化营商环境、环境资源保护等多个领域。
健全机制 运行更高效
汉中中院党组坚持将司法建议工作与审判执行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定期听取工作报告,分析研究短板弱项,切实增强抓好司法建议的主动性、自觉性。
该院明确了司法建议工作日常管理机构,建立工作台账和联络员制度,定期通报、跟踪问效,推动司法建议工作有序开展。今年9月,汉台区法院少年法庭发出首份《关爱未成年人提示》,通过普法教育,当事双方均表示将认真履行《关爱未成年人提示》要求,关爱和保障孩子身心健康。
为不断创新司法建议工作形式,汉中中院定期向市委政法委报送诉情信息,建立案件纠纷风险信息提示机制,依托司法审判大数据,推送数助决策专题分析报告,让化解矛盾变为提前预防。今年以来,全市法院共发出诉情信息443份、风险提示函104份、数助决策专题分析报告4份;诉前调解成功分流率为55.07%,民事行政一审收案增幅同比下降15.78%。
精准施策 功能再升级
全市法院先后设立了诉调对接工作室和法务庭(微法庭),扎实推进法院调解平台进乡村、进社区、进网格。目前,全市共设立村(社区)微法庭2045个,乡镇(街道)法务庭159个。各相关部门和行业组织联动,努力把群众诉求和矛盾隐患解决在一线。
南郑区法院在审理金融纠纷案件中,针对银行在信贷审核、业务监督和风险评估等环节存在的疏漏,制发加强金融机构合规管理、提升风险防范能力的司法建议。被建议单位采纳后,及时整改,减少了诉讼案件。
勉县法院发出关于加强和完善普惠公共法律服务司法建议,县司法局支持采纳,在全县建立了覆盖城区和18个乡镇的三级公共法律服务体系。
洋县法院在办理羚牛致人死亡案时,制发司法建议,建议林业部门依法履职,确保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该案入选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国家公园司法保护典型案例。
佛坪县法院积极探索府院联动新模式和心理疏导工作机制,相关经验做法入选全省典型案例。
此外,留坝县法院院坝说法、略阳县法院特邀调解村级网+诉调链等好做法、好经验,为推动全市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提供了样本。
今年以来,汉中法院聚焦房地产风险、金融信贷、未成年人保护、物业服务等领域突出问题,共发出综合治理类司法建议43件,占司法建议总数的45%,率先在全省实现综合治理类司法建议全覆盖。同时,汉中法院做实司法审判数据分析研判会商,通过深挖数据背后隐藏的规律,让办案与治理同向发力、同频共振,为党委加强社会治理、科学决策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撑。
协同作战 创双赢局面
汉中中院在知识产权审判中发现,涉集群注册个体工商户知识产权案件中有虚假登记问题,不仅影响了知识产权领域矛盾纠纷预防化解,还损害了全市营商环境及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我们组织知识产权审判专业法官团队主动前往市场监管部门进行沟通,听取意见,共商治理对策。市场监管部门及时摸排实际情况、研究解决方案,提出了五方面工作措施,实现了司法建议从发出到回复的闭环。”汉中中院民三庭庭长李炜说。
汉中中院以司法建议工作的规范化、实效性为重点,纵向加强法院内部上下联动,注重对下业务指导,注重协调联动,畅通发前沟通和发后跟踪渠道,开展调研督导,逐步提高司法建议工作水平。同时,横向积极争取党委政府支持,定期向人大、党委、政府汇报司法建议工作情况,推动将司法建议落实情况纳入平安汉中建设考核范畴,推动司法建议由软建议向硬执行转化,促进社会治理和平安汉中建设再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