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直不弯 知行合一
品味王守仁的治家之道
2024年12月06日 家庭
文章字数:1840
文章浏览数:
王阳明
纵观中国历史,如王守仁般拥有诸多头衔的人可谓寥寥无几。他既是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教育家,又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所谓文能提笔安天下,武可立马定乾坤。如此评价,王守仁应该是当之无愧的。
坐落在浙江省余姚市阳明西路的王守仁故居,是王守仁出生的地方。在这里,王守仁度过了自己的童年时光。同时,也是在这里,王守仁完成了自己早期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建立。如今,这所故居已经成为当地的文化地标,详细记录着王守仁所开创的阳明文化,吸引着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去品读。
勤读好学 薪火传承
王守仁出身书香门第。来自家庭的熏陶,让年幼的王守仁得到了良好的教育,他很早就明白,“科举并非第一等要紧事”,天下最要紧的是读书做一个圣贤之人。而重学的思想,也成为王氏家风的重要内容。
王守仁的故居,还原了昔日整个家族的日常起居。在闹市之中,院落的僻静,更添一分庄严肃穆。笔者漫步于这充满着古色古香的庭院之中,触摸着历史的印痕,王守仁的童年经历与耀眼成就也在徐徐展开。
在王守仁故居寿山堂正门,悬挂着一块“真三不朽”的匾额。所谓“三不朽”,出自《左传》:“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而真三不朽,无疑是后人对王守仁的褒扬,即他在这三点上都做到了极致。
年少时的王守仁,便博览群书。丰厚的文化底蕴,也为他后来创立心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王守仁的祖父王伦,酷爱读书作画。在王守仁故居之中,还保留了其祖父的书房。在浓郁文化气息的熏陶之下,王守仁的父亲王华同样才学出众。史书记载,王华聪慧异常,35岁中状元,就此走上仕途,曾官至南京吏部尚书。除了仕途上的耀眼之外,王华在文学、书法等领域也颇有建树。优渥的物质条件和重学的家庭氛围,都让王守仁受益颇丰。
王守仁故居有一处传习苑,是传播和展示其家规礼教的地方。苑中,父亲谆谆教读的一座塑像,形象地反映出当年的情形。王守仁10岁时,便跟随父亲前往京师。在父亲的教导下,王守仁熟读四书五经及北宋以来理学家的著作。正是在祖父和父亲的影响下,王守仁的阳明心学有了第一阶段的理论基础。同时,勤读好学,也成为这个家族的传统被延续下来。
孝悌为本 圣贤自期
百善孝为先,上敬父母,下结兄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在王氏家风中也体现得很充分。据史料记载,其父王华辞官归田后,以读书自娱,尽心侍奉百岁老母,虽年已七十,仍行孝于床前。父亲的以身作则,也让王守仁明白了家庭和睦的真谛。
在收录于《王阳明全集》的《王阳明家训篇》中,王守仁曾写下了“尔辈须以仁礼存心,以孝悌为本,以圣贤自期”的话。
王守仁共有两个儿子,嗣子王正宪与亲子王正亿。即使在外做官,他对儿子的教育也从不怠慢。其曾特意为王正宪编写通俗易懂的三字经《示宪儿》,要求孩子要懂得谦恭,在严格要求自己的同时,能包容他人。
王守仁55岁时,才迎来自己的亲生儿子王正亿。虽是老来得子,但从不溺爱。在王守仁家信《岭南寄正宪男》及《寄正宪男手墨二卷》中,要求长子增进兄弟之情外,对弟弟的饮食住宿不能过于饱暖。王守仁去世后,王正宪曾主动将爵位让给少不更事的弟弟,自己转而准备应试。其谦让之举,是王守仁孝悌之教的结果。
在《示弟立志说》中,王守仁表示,学莫先于立圣人之志,立志可使人“神气清明,义理昭著。”从中可以感受到圣贤自期这四个字的分量。
如今,王氏后人仍然活跃在各行各业,其中不乏佼佼者存在。“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能在困顿之中有所成就,王守仁的品行无疑点亮了族人的前行之路。
道法自然 坚守本心
据《王阳明评传》记录,其父王华“为人仁恕坦直,平生无矫言伪行,对人无尊卑贵贱,相待如一,凡谈笑言议,皆由衷而发”,这样的处世之道,也成为王守仁的人生准则。尤其是知行合一,更成为其阳明心学理论的核心内容。
彼时,宦官刘瑾擅政,逮捕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二十余人。王守仁不畏强权,上疏论救,而触怒刘瑾,被杖四十,谪贬至贵州龙场。到达龙场之后,仆人们一个个病倒。王守仁包揽了所有的劳动,尽心竭力地照顾他们。上不畏强权,下能亲民众,这与其父的处事方式一脉相承。
长久的官场浮沉,让王守仁的身体每况愈下。临终前,弟子问王守仁:“先生,有何遗言?”王阳明泰然回道:“此心光明,亦复何言”。短短的八个字,概括了王守仁跌宕起伏的一生。无论身处困境还是逆境,王守仁都坚守本心。
王守仁在尊重道法自然的同时,又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孔孟之道,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应敢于打破规则的束缚,以适应不同的环境。这在几百年后的今天,同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据《中国妇女报》张敏/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