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褒斜道

2024年12月07日 汉风古韵 文章字数:1757 文章浏览数:

王蓬


  古语无水不成道。古人筑就褒斜道,褒斜二水功不可没。早在东汉时期,汉中太守王升在《石门颂》中就指出:“斜谷之川,其泽南隆,八方所达,益域为充”。川指溪水,泽为湖泊。斜谷则指褒斜道,褒斜二谷之水冲积出河谷,褒斜道也得以沿河谷筑就。
  那么褒斜道是何时开通的呢?早在先秦,就可从“武王伐纣,蜀亦从行”“褒姒北嫁”等历史事件中初见端倪。《华阳国志》记载: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派张仪、司马错率军灭蜀。可见褒斜道在先秦已可通车马军队。
  褒斜两水源头都在秦岭腹地太白县五里坡,亦称衙岭附近。两水于此岭分道扬镳,一南一北,分别流入汉水、长江,渭水、黄河。斜水较短,笔者不下十次踏访,约长70公里,如今谷口坐落着斜峪关水库,成为向西安供水的源地。褒水一路朝南,有近200公里行程,沿途汇纳百川,两岸壁立千仞,水流奔腾湍急,中空一线,雄险至极。山谷仅宽数丈,依山临水的古道便需在其间穿越。上有滚石,下有激流,人马行进,不难想象他们如何屏气敛息,无不小心翼翼。无怪当年曹操带兵与刘备争夺汉中失利,败走褒斜道时,称其为“五百里石穴”,而称汉中为“天狱”。褒斜道在三国时期作为蜀魏争锋的军事孔道多见史籍。
  褒河南流至今留坝县江口镇,与太白河、下西河交汇,成为一条浩荡大河。另有一支褒水脉流出自秦岭南麓柴关岭一带,此岭海拔1600米。相邻的紫柏山更高达2600米,山岭逶迤峻秀,林木茂密葱茏,云遮雾罩,恍如仙境。西汉开国谋臣张良功成不居,引退于此。后人敬其高韬,修筑庙宇纪念,楼台棋布,亭阁星罗,与幽谷翠岭相映。柴关岭之北有因“明修栈道,暗度陈仓”闻名的陈仓古道;柴关岭之南有被誉为“蜀道之始”的褒斜道。早先,两道各成体系并不相通。唐大中四年,即公元850年,为利用陈仓道凤县境内百余里开阔河谷,并避褒谷上游临水之险,打通了柴关岭,把两条著名古道连接起来。之后两宋、明清皆沿用此道,被称为北栈或连云栈道。抗战前夕修的西汉公路基本沿用了此线。说明今人修路时所能考虑到的得失利害,1200年前的古人也已经思考到了。此时古道也发生变化,秦汉时期的栈道,多顺河水修建,从遗迹看在距水面3到5米之间,易被洪水冲毁,再是木梁木柱容易着火,难以持久。唐时随着开山技术提高,栈道向高处发展,唐时栈道已距水面20至70米,在褒谷口七盘岭段更是距水面数百米,避开了洪水冲刷,路面也变成栈道与石碥道相结合。可谓“飞梁架绝岭,栈道接危峦”。
  因唐大中四年后形成的连云栈道由柴关岭经过,张良庙遂成名声遐迩的游览胜地。几条山泉溪水低流轻泻,汇成紫荆小河,流经县城留坝,至姜窝子与上南河相汇,便称褒河了。褒河一路逶迤,接纳的溪流中,有两条出名,一为马道驿由西部丛山汇聚而出的寒溪,相传萧何至此追上韩信,至今两水交汇处还立有古碑,上书:寒溪夜涨。另外一条溪水由西部勉县境流出,晋人左思在《蜀都赋》中说“嘉鱼出于丙穴,良木攒于褒谷”。此溪即丙穴流出之水,当地百姓称沙河。近年在其上游筑就娘娘滩水库,足见水量可观。
  褒水在长约百公里的褒谷流淌,冬春平缓,水清且涟漪,沿途多深潭,绿豆色水面纹丝不动。渡口则设木筏,一根铁索横穿河面,摆渡时只需拽着铁索。到了夏秋,则是另副模样,若逢暴雨,山洪汇聚,整个河谷浊浪滔天,涛声惊心。
  褒水开发利用古已有之。汉相萧何曾在褒谷口筑山河堰拦水,灌溉沃野。诸葛亮北伐时汉中是大本营。民国年间,著名水利专家李仪祉在山河堰基础上,设计修筑了褒惠渠,可灌溉汉台区城固县农田。上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国家又投入巨款,在褒谷口筑成气势磅礴的石门大坝,几十里山谷波光粼粼。再修东西干渠,引水于数县沃野,使汉中这座粮仓愈加殷实。可惜的是,修筑大坝时,石门隧道、历代颂扬栈道之功和记石门兴废的摩崖石刻、鸡头关隘,以及褒姒故里皆淹没于水中。
  褒水出谷口约20华里,在汉台区、南郑、勉县三县区交界处自北向南几乎垂直汇入汉江。由于夹角垂直,所以褒水虽然水量充沛,屡见于史,亦被排除汉水江源之外,盖因我国江河大多由西向东,按“江源为直”原则,两水相交,夹角大的一方即被排除,这便是褒水的委屈了。
  褒水汇入汉江,褒斜道出谷口后西行,经勉县、宁强与金牛道交汇。金牛道早在先秦便为入川大道。后来所修的川陕公路、京昆高速、西成高铁基本也沿此线。
  见证了我国南北通衢的巨大变迁,褒斜道也完成了它沟通南北乃至中原与大西南的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