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住进“科技房” 产销搭上“订单车”

——新农人李传斌的农业经

2024年12月12日 社会民生 文章字数:988 文章浏览数:

本报记者 何淼 崔慧芬


  仲冬时节,走进南郑区高台镇聚祥农业种植基地,连片的蔬菜大棚后面,矗立着一栋极具“科技感”的玻璃房子。见到基地负责人李传斌时,他正全神贯注地查看玻璃房子里一周前种下的青菜。
  “这是今年新引进的一套无土栽培系统。你看,才种植了一个星期,根系已经长得很长了。”李传斌拿起一株青菜,一边轻轻拨弄着根系,一边向记者介绍。

  李传斌将传感器插入土壤中。 本报记者 何淼 摄

  李传斌口中的无土栽培系统,通俗来讲就是“气雾栽培”技术。该技术将植物生长所需的养分、水分以气雾的形式喷射到根系中,以满足植物的营养需求,进而促进植物的生长和发育。“借助气雾栽培技术,能够有效解决根系氧气供应问题,避免根系因缺氧导致生长不良。这样的种植方式比起传统的土壤种植,蔬菜生长速度更快,一年能种植近十茬,亩产也很高,大大提升了土地利用率。”李传斌说。
  在“科技房”里的另一侧,碧绿的架豆已经抽条爬蔓,架豆下的土壤中插着的两个传感器,犹如给农田装上了“晴雨表”和“体检仪”,这是又一项“黑科技”。
  “这两个传感器功能各异,能够测量土壤的湿度、温度、酸碱度等,并通过大棚顶部的电子屏显示出来。”李传斌表示,通过这两个传感器的监测,可以帮助实现蔬菜生长所需的“光、肥、水”等生产要素精准调控。只需轻点手机按键,即可实现温室大棚的智能运行和智能调控,方便技术人员进行日常管理。
  “科技房”里,无土栽培的青菜、生菜等蔬菜苗壮根旺;“科技房”外,一排排整齐套种的菜薹、荷兰豆同样青翠欲滴,焕发出勃勃生机。这是李传斌为周边蔬菜种植户找来的致富“新希望”。
  “9月通过苏陕协作的带动,我们与江苏省东和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签订了500亩荷兰豆和300亩菜薹的种植协议,准备带动周边农户一起搞订单种植。”李传斌说。
  高台镇战斗村的农户赵志海一直小规模种植传统蔬菜,今年在李传斌的带动下,他又流转了一部分土地,进行订单蔬菜的种植。
  “今年,我种了100亩的荷兰豆和菜薹订单套种项目,荷兰豆是第一次尝试种植,聚祥农业给我们提供技术指导,最后会统一收购,不用担心销路问题,着实让人省了不少心。”赵志海高兴地说,订单农业消除了种植户的后顾之忧,极大地提高了大家的种植热情,拓宽了增收致富的途径。
  据了解,该订单种植蔬菜将于下个月陆续成熟,直至春节前均可采摘,预计可实现销售收入320余万元,直接增加务工收入80余万元,实现土地流转收益30余万元,带动农村劳动力200人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