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科学规划引领 赋能生态文明建设

——2024年我市自然资源工作综述

2024年12月14日 向人民报告·生态城市建设篇 文章字数:1711 文章浏览数:

本报记者 赵思睿 通讯员 樊典

  我市合理控制城区绿化率等指标,让城市“低下来、绿起来、活起来”。这是市中心城区荔枝路与滨江西路交会处的绿化情况鸟瞰图(无人机照片)。 本报记者 任悦 摄

  “生态公园建设要顺应自然,加强湿地生态系统的整体性保护和系统性修复,促进生态保护同生产生活相互融合,努力建设环境优美、绿色低碳、宜居宜游的生态城市。”去年7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来汉中考察时的重要指示,为汉中生态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市自然资源系统忠诚履行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职责“两统一”核心职责,统筹推进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以高水平规划和要素保障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更加有力的支撑。
  

优化国土空间格局


  国土空间规划是统筹各类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活动的基本依据,是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保障。今年7月,《汉中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获批,全市的底线空间和总体发展框架进一步明确,形成了“一核两轴三区两廊两屏”的市域国土空间总体格局。
  我市有序推进县镇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国土空间详细规划、村庄规划编制,逐步健全全市“三级三类”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探索规划与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土地政策融合路径,推动空间优化布局和资源要素精准配置。同时,强化产业空间保障,加大产业园区和工业用地支持力度,积极推进新增工业项目“标准地”出让,推行“工业上楼”“垂直园区”,不断提升园区承载力。
  

制定专项规划编制


  “为加强国土空间专项规划统筹管理,实现‘多规合一’,我们会同24个市级部门初步拟定了《市级国土空间专项规划编制目录》,逐步完善清单管理制度,包括公共服务类、市政基础类和自然资源类等等,基本涵盖全市发展与保护全部领域。”市自然资源局国土空间规划科负责人介绍,我市围绕“绿色循环·汉风古韵”发展目标,综合考虑城市功能,科学布局各类要素,强化系统集成,中心城区形成了“一江三山多廊道、两轴五区多组团”的空间结构,明确了城市发展由外延扩张式向内涵提升式转变。
  据悉,汉中市市级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系统基本建成。目前,中心城区各片区国土空间详细规划编制形成初步成果,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水系和绿地等专项规划编制稳步推进,把好山好水好风光和历史文化元素融入城市规划建设,通过自然空间、历史文化和现代建筑等方面的整体提升,形成融合自然之美、人文之美、和谐之美的整体大美。全力保障棚户区改造、城市更新、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和学校、科研院所、医疗应急场所建设需求,妥善解决一系列民生问题,为补齐城市基础设施短板、提升城市建设水平提供了科学指引。
  同时,合理控制城区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化率等指标,强化重要节点、建筑风格、建筑色彩、街道界面和天际线管控,严格限制高强度、高密度开发建设,避免“睡城式”小区、“火柴盒式”建筑、“围墙式”造楼,加强城市色彩线、水岸线、山脊线、天际线管控营造,让城市“低下来、绿起来、活起来”。
  

落实刚性管控要求


  目前,我市已建立起了覆盖全域2.71万平方公里的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规划许可制度与实施体系,自上而下逐级传导落实目标指标、规模底线、管制规则等刚性管控要求,强化空间布局和实施时序的科学引导。
  我市督促指导县区健全完善“田长制”责任体系,健全日常管护及巡查工作机制,发挥好网格员“吹哨人”作用,推动违法问题早发现、早制止、早查处、早预警,严防耕地流出,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构建起了耕地保护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的新格局。
  今年以来,我市统筹推进绿色矿山建设和矿产资源规模化开发、集约化利用,深入开展秦岭区域矿山整治三年行动暨汉江丹江流域矿产开发整治行动,全市关闭“小、散、乱、污、呆”矿山12个,建成2个国家级绿色矿山,10个矿山进入省级绿色矿山创建库。2023年秦岭地区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项目和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项目全面完工,治理面积1101.64公顷。严格建设项目批前公示、批后公开和跟踪管理,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坚决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实现城市规划、建设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