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的饺子
2024年12月17日 副刊
文章字数:1171
文章浏览数:

周悦
每个季节都以其独特的风俗,馈赠给人间一份味蕾上的记忆。春日里,轻咬一口清新雅致的春卷,仿佛能咀嚼到万物复苏的气息;夏日炎炎,一碗清凉爽口的凉面,是炎炎夏日里最温柔的慰藉;秋风乍起,一盏温润的梨汤,不仅滋润了干涸的喉咙,也安抚了漂泊的心。而当冬至来临时,一碗热气腾腾的饺子,便成了人与这个季节最温暖的对话,也是对过往岁月最深情的告慰。
设计出冬至吃饺子习俗的,定是一位深谙生活哲学的智者。在万物收藏的冬日,家人围坐一起动手包饺子,饺子皮上印着各自的手模指印,传递着不可复制的生命密码。而饺子以其独特的形态——饱满而紧实,象征着团圆与希望,温暖了无数归家人的心房。它不仅是一种食物,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一份情感的寄托,一怀面对严寒的生存信心。
由于老家是山东的原因,我对饺子有一种特殊的偏爱。饺子不仅是我从小到大冬至时的必备佳肴,更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美食之一。这份偏爱,或许源于山东人骨子里的豪爽与实在,也或许是因为饺子那份简单却又不失丰富的味道,恰好契合了我们一家对于生活的态度。
我的母亲,便是这样一位深谙饺子之道的高手。她出身于书香门第,父母宠爱,饮食习惯也偏向于清淡的素食。然而,历史命运让她与苦孩子出身,自小便对肥肉情有独钟的父亲相遇并携手一生。饮食习惯的差异,在日常生活里难免碰撞出火花,尤其是集中体现在饺子这一美食上。
为了满足一家人的不同口味,母亲总是费尽心思。盆里的饺子馅,被她巧妙地分成三份:一份是自己的素食馅,简单纯粹;一份是纯瘦肉馅,满足了成长的我对肉食的执着追求;另一份则是父亲钟爱的肥肉馅,那是他儿时记忆中最美妙的味道。三份之间,界限分明,却又难免在边缘地带悄然交融,仿佛是这个家庭不同性格习惯与成长背景的微妙融合。然而,这样的尝试并非总能得到“邻居们”的谅解,大家偶尔尝到的“混合味道”,往往会眉头紧锁,勉强吞咽。
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长大,我也自然而然熟练掌握了包饺子的技术,这是母亲给予我的一份珍贵礼物。每当指尖轻触那柔软的面团,心中便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温馨与怀念。如今,父母均已离我而去,但那份关于饺子的记忆,却如同烙印一般,深深地刻进我的心里。
为人父后,过去的饮食习惯也在我温馨的小家里得到延续。一年冬至,还在读幼儿园的小女儿也学着我包起了饺子来,看着她稚嫩的小手在面团与馅料间穿梭,我仿佛看到了我当年在母亲指导下学习包饺子的场景。那一刻,我似乎听到了来自天堂的声音,那是父母对我无尽的关爱与祝福。那一刻,我也意识到,饺子不仅仅是一种食物,它更是一种情感的延续,一种文化的传承,连接着过去与未来,让我在寒冷的冬日里,依然能感受到家的温暖与甜蜜。
冬至的饺子,是人们对季节的告慰,更是对逝去亲人的怀念,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期许。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让我们一同品尝这份哲人赋予的美味,让爱与温暖在舌尖绽放,让家的味道永驻心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