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找服务”到“服务找人”

——我市以党建引领带动社区服务提质增效

2024年12月20日 要闻 文章字数:2111 文章浏览数:

本报记者 张玉文


  社区是群众安居乐业的家园,社区服务水平关系城市治理成效和群众生活质量。今年以来,我市创新城市党建载体,从建强服务阵地、推广小区党群服务站、加强“一老一小”服务关爱、探索社区合伙人模式、为民办好十件事等方面入手,持续破解城市基层党建“服务不细致”等问题,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柜台不见了,距离更近了


  12月13日上午,家住汉台区七里街道南屏社区的赵大姐来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办事,进门没找到办事柜台,赵大姐不由左右打量起来。
  见来了人,社区党支部书记朱莹赶紧迎上去,询问赵大姐办事事项,并请她到沙发上落座。
  “服务阵地今年7月刚刚投用,在建设时就没有设计办事柜台。”朱莹介绍,这样做主要是为了消除“窗口式服务”的隔离感,与群众无障碍交流,真正为办事群众提供零距离、心贴心的服务。
  南屏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是一幢二层小楼。社区干部在一楼便民服务大厅集中办公,剩下的大部分区域被划分为党员活动室、城市书屋、文化活动室、妇女儿童之家、健康驿站等公共空间,可承接社区层面的各类公共服务事项。
  今年,按照办公面积最小化、服务面积最大化要求,我市对327个社区对标过筛,全市统筹推进社区活动场所去行政化、去办公化、去形式化和亲民化改造。通过补建、购置、置换、租赁、改造等方式,因地制宜补齐53个社区资源短缺、场地有限等短板,累计优化升级社区党群服务中心245个,推动社区阵地全部实现面积达标、功能提升。
  “我们经常会组织干部入户走访,了解社情民意、收集群众诉求。有了上门服务,来现场办事的群众就不多了。反倒是家住附近的许多大爷大妈,天天都会来这里练歌跳舞、享受生活。”朱莹说。
  “赵姐,下次有事您先在群里说,能线上办的我们线上就给您办了,省得您跑一趟。”赵大姐临走前,朱莹把她拉进了社区网格微信服务群。
  

合伙人来了,服务更全了


  小区党群服务站是社区党组织联系服务群众的窗口。12月13日中午12时,海韵晶城小区党群服务站旁的七里社区食堂已坐满了用餐群众。
  “这个小区居民多,老年人也多,附近还有学校。许多人都有在外用餐需求,来这吃饭就是图个方便实惠。”七里街道办干部张雅薇介绍,为了解决辖区群众就餐、养老、托幼、娱乐等需求,社区探索引进了一批“社区合伙人”参与基层治理。
  “社区合伙人”是党建引领下以资金、人力、时间、专业服务等参与社区发展治理的“合伙人”。今年以来,我市许多社区通过吸收共建单位、社会组织、爱心企业、社区达人等共同参与社区治理,创新了基层党建载体。
  “算上这个社区食堂,我们服务中心场地面积达2100平方米,可以提供养老托幼、青年夜校、老年大学、社区家政、公益讲堂、技艺培训、健康咨询等各类服务。”七里街道万福综合养老服务中心负责人朱丽瑞说。
  张雅微介绍,社区服务中心在进行标准化建设过程中,通过梳理闲置资产,找到了这栋面积较大的用房,为满足群众需求、盘活资产,他们招引了这家大型第三方服务机构入驻,为辖区群众提供一站式便民服务。
  “我们既有公益属性,也是一家市场化的经营机构,开设哪些服务要看消费者有什么需求。像家政上门、中医理疗、相亲角等,都是在辖区群众的倡议下设立的。”朱丽瑞介绍,他们经常会和来中心的群众交流,或利用上门服务的机会,收集大家的建议。
  今年,我市通过“阵地建设亲民化、为民服务项目化、运行管理机制化”模式,首先在汉台区打造“汉家基·幸福园”城市党建载体,探索建立“社区合伙人”资源库,引入微型服务、公益项目、医疗健康、技能培训等各类民生项目“社区合伙人”,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便民服务。
  

实事办好了,干群更亲了


  12月13日一大早,位于三二〇一医院汉宁路旁的汉南新街早夜市里,挤满了来买早餐的人,他们有的是在医院看病的患者家属,有的是附近的上班族。
  “过去这里就是个路口。因为附近人流量大,一些小商小贩们自发聚集在这里卖早餐、经营夜市。但因为没有专门的场地,商贩们往往占用人行道、马路,破坏交通秩序和卫生环境。为此,周边群众意见很大,我们常会接到投诉。”汉中路街道汉江路社区党总支副书记宁光添介绍,过去他们也联合执法部门清理过,但效果不好,执法队员一走,商贩们就又都回来了。
  “说到底,商贩为了生计要出摊,群众也有用餐需求。堵不如疏,不如规范起来。”有了这个想法,社区干部邀请辖区单位、执法部门、商贩代表等召开联席会议,协调解决存在问题。
  商贩代表提建议,医院出场地,食药监所和城管大队帮忙培训办证,社区负责对接……今年7月,一个规范固定的早夜市顺利建成投用,社区接到的投诉明显下降。而这,只是今年汉江路社区为群众办理的十件民生实事之一。
  “为了确定今年要办好哪些民生实事,我们网格员上门,通过收集辖区群众的意见建议,研究梳理后,按群众需求和社区能力,社区确定了十件实事。”宁光添说。
  为过路群众建设爱心驿站、为小区居民搭建电动车雨棚、为群众预约医院挂号……今年,我市在327个社区深入开展“为民办好十件事”活动,共办理各类民生实事3273件。通过“双报到双服务”“党建联席会议”等机制,推动2.62万余名党员常态化下沉,带动21.7万名志愿者报到服务,一大批社情民意被收集上来,为办好民生实事提供了方向,我市党建引领社区阵地焕新升级,逐渐实现从“人找服务”到“服务找人”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