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年转入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

2024年12月24日 社会民生 文章字数:568 文章浏览数:
  本报讯(记者 李扬)近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审议并通过我国羌年从“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转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名录机制框架下首次正式实施转名录程序。
  羌年是羌族人民的传统年节,羌语称为“日美吉”,意为吉祥欢乐的节日。每年农历十月初一举行庆典,一般为3至5天。年节期间,羌族人民共同举行仪式,男女老幼身着盛装,集体欢庆。2008年,羌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羌年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汉江源头的宁强县,也是羌族聚集地之一,被纳入“国家级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范围。近年来,该县坚持开展以人为核心、以生活为载体的羌文化系统性保护工作,将羌文化传承、保护、利用作为“文旅兴县”战略的重要支撑,累计投入资金13.6亿元,招商引资建设了西北最大的羌族文化产业博览园,建成县级非遗传习中心1个、镇街传习所15个、生产性保护基地3个,打造非遗街区2个。成立羌族傩艺传承保护培训基地,发展傩艺传承队伍70支300余人,发展壮大羌绣、羌编、羌漆、羌医、羌药等产业,将羌文化与城乡建设、现代生活、产业发展等融合,让羌文化“活”起来、“火”起来,在推进非遗和羌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上积极探索,取得了显著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