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易地搬迁群众端牢就业饭碗

——苏陕协作资金赋能宁强县社区工厂助农就近就业增收纪略

2024年12月26日 县区亮点之多彩汉源 文章字数:2066 文章浏览数:
  临近冬至,寒意凛冽。当人们走进宁强县大安镇金牛社区工厂,顿感暖意融融,只见车间里近百名易地搬迁安置点的员工们坐成整齐的几排,有的在剪裁、有的在缝制、有的在熨烫,忙着赶制这批来自国外订单的服装。员工陈女士笑着说:“我是金牛社区搬迁安置点的居民,过来后虽说没有地种了,但可以在社区工厂上班,不仅把家照顾了,还能一个月挣3000多元,感到特别的好!”
  2018年,江苏省南通市崇川区结对帮扶宁强县,他们面对当地易地搬迁安置点群众较多,增收致富门路较少的实际,把产业发展、农民增收作为乡村振兴的重点工作,坚持输血与造血结合、支援与合作并举,不断加大扶持力度,加大资金投入,积极兴办社区工厂,让易地搬迁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目前,宁强县累计投入苏陕协作项目资金7314万元,助力建成社区工厂19个,从东部地区招引劳动密集型企业27家,先后安置农村人口2075人就业,包括安置社区居民、搬迁户、脱贫户,带动群众增收4000余万元。
  

招引企业 让东南的孔雀飞往西北


  按照“移民安置有房子,安置社区有厂子,社区工厂挣票子”的总体思路,宁强县积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制定出台了招商引资激励政策,鼓励干部到南方去招商,让客商来宁强兴办社区工厂。县上组团定期外出招商,推介宁强优惠政策、良好资源和投资环境,吸引客商来宁强兴办社区工厂。同时,县上发挥南通来宁强挂职干部渠道多、人脉广、信息量大的优势,让他们引荐客商来宁强兴办社区工厂。在连续政策助力和扶持下,社区工厂在宁强县遍地开花,从电子产品加工、饰品加工到工艺品制作、天麻育种、服装代加工,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局面。
  陕西东润纺织品公司是宁强县2019年苏陕协作引进南通本地的首家企业。公司刚落户宁强高新产业开发区之初,宁强县就拿出350万元苏陕协作资金,对厂房进行了装修,并向企业提供减免租金、协助招工等服务。目前,公司已在宁强周边乡镇开办了5家社区工厂,吸纳易地搬迁群众来工厂就业500多名,月均工资4000元以上。
  拥有5万多人口的大安镇,规划建设了大型江林安置点,共建安置楼61栋2010套房,安置搬迁户2010户7800余人。安置点里的待业中青年妇女多,就业压力大。在协作机制运作努力下,陕西汇锋电子有限公司、斯贝斯(宁强县)能源有限公司、陕西东润纺织品有限公司等6家劳动密集型企业被引进入驻,为2010户安置群众在家门口提供就业岗位2000余个,实现当地群众月均增收3000元以上。
  

技能培训 提升搬迁群众就业能力


  为让易地搬迁群众不但好就业,而且能多挣钱,宁强县采取多种形式,积极开展劳动力技能培训,让他们带着技能、带着手艺上岗。县上统筹力量教会搬迁群众一技之长,县级相关部门联合开展易地搬迁群众劳动力技能培训班,苏陕协作每年投入不低于60万元专项资金,组织各类培训班10次以上,根据市场需求精准开办课程,让他们掌握适合自己且有市场竞争力的劳动技能。各社区工厂结合实际,通过以老带新、技术大比武等活动,快速提升工人业务技能;县上发挥组织优势,当地村党支部和社区工厂党支部联合发力,动员、组织有劳动能力的易地搬迁群众到培训班参加技能培训,根据培训结果,由党支部造册登记,安排适合岗位就地就业。
  宁强县羌氏故里羌编手工艺品公司负责人周琳是从事羌编技艺培训的创业者,她依托当地竹木茂盛的资源优势,在苏陕协作的扶持下,毅然成立了公司,开展易地搬迁群众羌编培训,让他们依靠编织就业增收,公司的羌编手工艺品远销东南亚国家。目前,公司已带动全县200多名搬迁群众灵活就业,年人均增收可达6800元。
  宁强县羌州绣娘文化公司在苏陕协作的扶持下,她们组织易地搬迁妇女开展羌绣培训,绣娘们靠银针彩线传承非遗文化,制作服饰、绣片、手包、饰品等生活用品,羌绣产业得以发展壮大。公司现已在全县11个镇街设立了6个羌绣专业合作社、10个羌绣传习所和3个社区工厂,培训绣娘4000余人,带动1700余名妇女居家灵活就业,年人均增收最高可达20000元。
  

稳定就业 解除搬迁群众后顾之忧


  宁强县的社区工厂在发展中也曾遇到过一些问题,如一些女工反映,在社区工厂找到工作可以赚钱了,但照顾接送孩子成了他们的“心病”。为了让群众尽可能地腾出精力多挣钱,宁强县大安镇江林移民安置点社区工厂每天给务工群众提供1元1顿的工作餐。同时,为了让女工们安心工作,创新推出“妈妈班”,用爱心和责任解决妇女后顾之忧。“妈妈班”类似于托管班,是当地镇政府提供场地并筹资100余万元建起的托管服务中心,并邀请有资质的第三方机构负责日常运行,托管中心内学习区、休息区、餐厅等功能区一应俱全,还制定了临时托管、长期托管等模式满足社区务工家长多种需求。托管中心的建成,既增加了就业岗位,又切实解决了进厂务工人员子女放学后、假期看护难的问题,实现了就业能稳、稳业能富的目标。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苏陕协作资金持续助力,为宁强县太阳岭镇集中安置点社区工厂、铁锁关镇社区工厂建起了钢结构标准厂房,硬化了厂区道路、配套了水电设施。家门口社区工厂的兴起,为宁强县各安置点群众的就业吃了一颗“定心丸”,许多留守在家里照顾孩子老人的中青年妇女,从农民转身成为了产业工人,实现了赚钱顾家两不误,日子过得一年比一年红火。

(刘炳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