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婚家庭张大明、王孝清:

困难前不离不弃 平淡中相濡以沫

2024年12月27日 家庭 文章字数:1565 文章浏览数:

本报记者 崔慧芬


  张大明、王孝清夫妇在羌族集体婚礼上的合影。  受访者供图

  从青春到古稀,从牵手到金婚,从年轻时的艰苦创业到如今的安享晚年,在宁强县广坪镇,有这样一对老人,携手走过风风雨雨,相知相爱半个世纪。他们就是张大明与王孝清。
  今年72岁的张大明,虽头发花白,但精神矍铄。聊起自己与老伴相识相知的经历,他不无骄傲地说,“我们当时算是自由恋爱哩。”
  1971年,张大明在宁强县广坪区(现为广坪镇)大茅坪大队小学教书,王孝清在邻乡玉泉坝乡李家院大队小学教书。在一次教师大会上,两人相识,互生情愫。
  张大明和王孝清都是那个年代少有的独生子女。当时张大明的爷爷奶奶都还健在,加上双方父母,两个人在一起需要赡养6位老人。
  “负担太重了,要不就算了吧。”亲戚这样劝说王孝清。面对重重压力,王孝清没有丝毫畏怯。“哪怕是喝开水、吃酸菜,我也要和你在一起。”就这样,两个人坚定地走在了一起,于1974年8月喜结连理。一年后,两人的女儿出生了。
  张大明能力出众、敢拼敢干,广坪区委有意培养他为后备干部,在推荐他当了3年村干部后,1976年又推荐他到西北农学院上大学。1979年,他通过招考进入宁强县农业局。
  1980年,儿子出生了。彼时条件艰苦,交通不便,从宁强回趟广坪要走三天。离家多年,照顾一家老小的重担全都压在了王孝清身上。作为独生女的她从小就被娇生惯养,嫁给张大明后,从洗衣做饭到种地喂猪,整天忙得跟陀螺一样。
  “她白天教书,下午回来就在地里忙活,晚上备完课、煮好猪食经常就到半夜一两点钟了。”妻子的辛苦张大明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他想把工作干好,也想把家庭照顾好,几次请求组织将他调回广坪区。1981年,他终于如愿回到妻子身边。
  那几年,张大明的爷爷奶奶和父亲相继患病离世。夫妻俩求医问药,尽心尽力服侍几位老人,也因此债台高筑。即便如此,夫妻二人从未有过抱怨。他们相互扶持,在每一个艰难的日子里,用彼此的温暖为对方驱散寒冷,用鼓励的话语为对方增添前行的力量。
  家庭是船,事业是帆。张大明夫妇二人无论在婚姻经营上还是在事业奋斗上始终相扶相持,互相理解。生活上互相照应着双方的老人、悉心照料子女,工作上勤勤恳恳,默默奉献。张大明在干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还笔耕不辍,为单位的宣传工作作出贡献。王孝清也不甘落后,先后被推荐为大队妇联主任、县妇联代表、镇党代表和人大代表。工作之余,她还报了函授班进修。
  “勤为本,孝为先,和为贵,学在前。”这是张大明家的家训。在夫妻俩的言传身教下,儿孙们严格以家训家规要求自己,孝顺父母、勤俭持家、爱岗敬业,形成了良好家风。他们的家庭也先后获得县级“双文明户”“五好家庭”“最美家庭”等荣誉。
  岁月流淌,生活的种种不易都藏在了平淡的日子里。他们相继为6位老人养老送终,孩子们早已各自成家。如今,他俩也卸下了忙碌,享受着含饴弄孙的乐趣。
  现在老两口的生活规律又多彩,张大明参加了宁强县老年学会、老科协、老年协会、摄影艺术协会等社团,被聘为三泉文艺社副社长。退休后的10年间,他先后牵头或参与编纂了《中共宁强党史》《宁强县志》《宁强县卫生志》《宁强地名志》等资料书籍,并热心为“宁强记忆”“书香宁强”“赤土岭文协”等微信公众号投稿。王孝清也和他一起参加公益活动,日子过得温馨又惬意。
  今年8月18日,正值张大明与王孝清金婚纪念日。张大明为妻子作了一首诗:“甲辰桂月是金婚,五十年间不平凡,赡老育幼履公职,忠孝两全终实现。而今子孙满堂欢,我俩安心养晚年。”说起婚姻的相处之道,他笑言,“上为老、下为小,自己是次要,要本着把家庭经营好这一个目标共同努力,学会相互包容,相亲相爱,才能共同把日子过好。”
  近半个世纪的岁月征程,两位老人韧如蒲草、坚如磐石的感情历久弥新。没有花前月下的浪漫誓言,但有着在困难面前的不离不弃;没有奢华的生活享受,但有着在平淡日子里的相濡以沫,这正是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最好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