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彩绣线系年华
—— 记城固架花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苏焕美
2024年12月27日 汉风古韵
文章字数:1781
文章浏览数:

李倩
“苏老师,起来活动活动再绣。你这都绣半辈子了,也不嫌烦,还绣多久啊?”苏焕美用手推了推鼻梁上的老花镜,愣了会神回答:“我没想过,应该还有很久很久吧。等我和我祖母一样手抖得拿不了针再说吧!”冬日的一天,从事架花刺绣40余年的苏焕美和她零零后的小徒弟王俊舒在温暖的房间里边绣花边聊天。
拿出针线戳几下才安心
1981年的冬天在苏焕美的记忆里是异常寒冷的。那年冬天,她第一次拿起了绣花针。祖母徐慧珍一边在灶前烧火,一边监督着11岁的苏焕美绣鞋垫。在那个姑娘自幼学习针线活的年代,祖母的绣工可是获得娘家及婆家所在地街坊邻居一致赞誉的,她可不允许自己的孙女是一个“蛮姑娘”。苏焕美将鞋垫花样绣得歪歪扭扭,有时候还不小心扎伤手。祖母却说:“灶屋看不清,去外面绣,外面亮。”母亲高秀兰一边忙活切菜一边说:“哪有绣花不扎手的,等你上心好好绣就扎不着了。”苏焕美便不服气地走出去。室外温度更低,软和的鞋垫好似也冻得硬邦邦的,绣花针的针尖和针尾都扎得手生疼。倔强的苏焕美却硬扛住绣完一只鞋垫才进屋。回忆起儿时,苏焕美忍不住笑着说:“只记得冷得打哆嗦,慢慢地就顾不得手疼了。只是那段时间看见尖尖的东西就膈应,那屋檐上的冰锥子被我拿竹竿敲多少次都不解气。”
小姑娘爱美,学会了点基础针法后在裤腿和袖口上都悄悄绣了小花朵。其实她并不讨厌绣花,只是祖母和母亲的打压式教育,让她很气馁。第二年,城固县文化馆办起了架花培训班,苏焕美犹犹豫豫卡着截止时间报了名。培训班里她多次受到老师史凤鸣的表扬,这可把她乐坏了,对自己的绣工有了信心。1988年,她再次参加了城固县文化馆举办的架花培训班,架花技艺得到了提高和锻炼。同年,她的“桃柳渡江春”“鹿鹤鸣春”“鲤鱼跳龙门”三件作品被城固县政府作为礼品送给国际友人。此后,架花便成为她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农闲时、晚饭后,亦或是天气不好时,只要不下地干活,她必定是要做绣活的。即使是农忙时节,她也要挤出点时间,拿出针线戳几针才安心。
晚上睡不着觉,就起来绣一会
2015年,苏焕美被认定为城固架花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有了这官方认定的身份,苏焕美名正言顺地在家中呼朋引伴了。当时,城固架花传承方式主要是母女传承、邻里互传、婚嫁传承等传承方式相互交织。苏焕美嫁到湑水村多年,和同村的鲁菊贤、杜玲侠、王金玲等妇女关系要好,这些人便成为她传承架花的主要发展对象。一有空,她会蒸好面皮,做好菜豆腐,约着小姐妹到她家来绣花谝闲传,这些妇女现在都是城固架花的骨干传承人。2016年9月,苏焕美参加了文化部、教育部组织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刺绣艺术培训班,聆听专家授课,并与全省绣娘进行技艺交流。参训结束后,苏焕美有了心事。不会画图稿,不会讲理论,她感觉自己不是一名合格的传承人。烦躁的时候她选择用架花刺绣让自己静心,一幅幅作品就这么绣制出来。2017年,她的4件作品被选送参加“锦绣辉煌”——第二届中国西部民间刺(织)绣艺术精品联展并在西安展出。谈起那段时光,苏焕美说:“我当时的心情就是你们年轻人说的内耗,晚上睡不着觉,就起来绣一会,绣品是绣出来了,但是想到不能带出更多徒弟,我还是很遗憾。”
一个一个手把手地教
2018年,丁茹找到了苏焕美,说要组建锦绣城固架花培训志愿服务队,到城固的各乡镇去为留守妇女提供免费架花培训。苏焕美二话没说同意了,这和她想多带徒的想法不谋而合。她们俩便带着几个骨干绣娘一个乡镇一个乡镇地跑,一个一个手把手地教。深山里的乡镇也不放过,晕车的苏焕美下车吐完漱过口,转身便打起精神投入教学中。跑完乡镇,她们又带队进社区、进学校,凡是能想到的培训宣传阵地,总要去试试。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场场地培训下来,绣娘队伍从一开始的十来人扩大到500人。2022年,城固县政府引导民间组织参与城固架花保护和生产,购买城固两会架花文件包8种1000余个,苏焕美带着绣娘团队保质保量完成了任务。通过多年的培训,学员多了起来,绣品花样也多了起来,城固架花迈向了产业化,先后多次被新华社、中新社等媒体报道。
近几年的暑假期间,她们更是忙得脱不开身。慕名而来的高校研学团队越来越多,她俩总是热情接待,理论和实操教学从不藏私,均倾囊相授。苏焕美和丁茹合作越发默契,一主外一主内。丁茹负责产品设计、包装和销售,苏焕美负责打样、培训绣娘和生产。
一针针,一线线,望着手中逐渐模样初显的绣品,一丝微笑浮上苏焕美的脸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