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
2024年12月27日 小作家
文章字数:1321
文章浏览数:
南郑区大河坎九年制学校文学社九(2)班 苏佳锐 指导教师 黄秋菊
在我爷爷的印象中,我们的家乡南郑区曾是一个极为贫穷的地方。那时乡间流传着一句谚语“十里地后五里山,半斤谷子三两粮”。
那是一个破旧的小县城,县内的几条马路,狭窄且高低不平,路上车辆也极少。低矮破旧的房屋倒是随处可见,脏水坑、垃圾堆比比皆是,一到连绵的雨季,泥泞的小路无处落脚,连门都出不去。大多数人的生活基本上是在温饱线上挣扎。爷爷曾这样对我们说:“这地就是个坑,外面是山,山外面还是山,外面的人进不来,里面的人出不去,就是个死胡同。我们得排除万难,向前迈进!”爷爷是个农民,他爹也是农民,他爹的爹再往上追溯十几代,也还是农民。
爷爷出生于1949年,新中国诞生的年代。在他十几岁的时候,恰逢知青下乡。他竟然跟着一个知青学了几个字,知青送了他一支毛笔,他舍不得用,只有在远近村里办红白喜事写礼帖时,才肯拿出来,可惜在文革中,这支笔被毁坏了。其实爷爷并不识几个字,会写的就更少了。过去,村里有人称其为“先生”,他知道这并不是美誉,于是便下定决心得供出一个真“先生”。
父亲出生在1977年,恰逢改革开放,南郑与过去相比有了很大的变化,无数宽阔平坦的道路和高大的楼房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人们埋头苦干,进行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父亲受到爷爷的熏陶,从小学习成绩名列前茅,并在15岁那年顺利考入了高中,以他的成绩可以上最好的一中,爷爷也全力支持,可天公不作美,奶奶连年生病,爷爷又只能在工地上打小工挣钱,没钱上一中。可命运是玄妙的,上帝给你关上一道门时,总会给你打开一扇窗。在1992年,全县进行了一场极为关键的教育改革,父亲如愿上了一中。三年过去了,通过高考,父亲顺利进入大学,成了我们村第一个走出去的大学生。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西安交通大学,成了真先生。大学毕业一年后,他就入了党,问其缘由,他只说:“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
到了我这代00后,家乡的变化可谓天翻地覆。九年义务教育,让我免费享受到父辈们做梦都不敢想的学习资源和教育环境;汉江两岸的滨江公园,是汉中走向全国乃至世界的名片。不可思议的是,那个“十里路后五里山,半斤谷子三两粮”的不毛之地,如今也有了一个好听的名字——西北小江南。社会经济水平及人均收入的提高,让我们的消费有了更多选择,我们不再像父辈那时只追求吃饱穿暖,而是追求生活品质,吃穿用度讲究,倡导绿色生活,追求健康、舒适。我知道家乡巨变和我们国家今天所取得的一切伟大成就,都是共产党带领人民突破重重艰难险阻所取得的。
今天,我们能坐在明亮的教室里安心上课,能在篮球场上挥洒青春的汗水,能在课余时间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双高双普”“义教均衡”这都是党和国家在不断给我们创造更优质的学习条件,带给我们成长的幸福与欢乐。正是有了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才有了我们祖孙三代共同见证的南郑新面貌,才有了如今的“诗画江南,山水南郑”。为此,我时刻谨记我们家祖孙三代乃至千千万万个家族所秉持的坚定信念——“排除万难,向前迈进”,努力学习,为南郑经济腾飞、汉中未来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教师点评:三代人的生活,三代人的感悟,从三代人的身上我们看到了家乡的变化,唯有最真实的文字最打动人心,语言质朴,却充满真实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