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我省第一批“情系国防”先进典型名单公布。入选的李本喜家庭——
父子两代三个兵 薪火相传家国情
本报记者 何娜
李本喜一家三代人的合影。 受访者供图
镇巴县大池镇瓦石村李本喜一家人,他们是万千家庭中普通的一户,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却有红色血脉代代相传的赓续,没有可歌可泣的故事,却有一门两代三军人、人人都入火箭军,演绎着强军有我、爱我中华、固我国防的佳话。
近期,陕西省委宣传部、省退役军人事务厅、省军区政治工作局、省妇联等部门公布了陕西省第一批“情系国防”先进典型名单,李本喜家庭荣获“情系国防”好家庭称号。
扎根基层,退伍回村当支书
从小,李本喜就对军营生活充满了向往。1986年,18岁的他终于圆了军人梦,如愿成为一名炮兵(火箭军的前身)。在部队,他严格训练,苦练技术,用自身过硬的本领、严谨的工作态度,圆满完成一次又一次的任务,为祖国的国防事业贡献了自己的青春力量。
23岁退伍后,李本喜先后担任瓦石村文书、村党支部书记,一干就是31年。在产业发展方面,他带领党员干部积极探索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党建+N”新模式,充分利用绿水青山优势资源,引进和培育两家特色产业经营主体,动员全村以肉牛入股公司形式发展养殖业,养殖肉牛100余头、白山羊600余只等,并建成一个中药材种植基地,种植大黄700余亩,实现人均增收6000元以上。
产业发展起来了,李本喜又把目光聚焦到村容村貌治理上。他通过“红马甲穿起来、喇叭响起来、党员干部动起来、倡议书发起来、红黑榜亮起来”等多种形式,动员党员干部、驻村工作队、公益性岗位、志愿者100余人次参与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群众幸福感。
如今,李本喜虽每天忙得脚不沾地,但觉得非常有成就感。“管好小家,只能让一家人开心,带着村里乡亲们把日子越过越好,村容村貌有了大变样,自己能看到全村人的笑脸,就是当前最幸福的事。”李本喜说。
夫妻同心,树立了良好家风
互敬互爱是家庭和谐的基础,家庭和睦万事兴旺。李本喜与妻子杨银莲牵手相伴31个春秋,一直相濡以沫、风雨同舟,一同克服了生活和工作过程中的种种困难,他们大事小事一起商量,遇到困惑相互开导。生活中产生分歧,都会换位思考,相互理解,是全村有口皆碑的“和睦家庭”“能干夫妻”。
李本喜夫妻俩深知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十分重视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生活学习习惯的培养。孩子长大后,一有时间,就带着孩子去书店看书、学习,并利用休假的时间讲抗日、抗战时期的爱国故事。同时,他们还教育孩子对社会弱势群体要有爱心,使孩子明白一个人要懂得感恩,要学会回报社会,要有高尚的品德和道德情操。两个儿子在他们耳濡目染下,从小就非常懂礼貌,尊重长辈,遵纪守法,学习成绩好,深受长辈们的赞扬和邻里间的好评。
与此同时,杨银莲作为大池镇的一名教师,除了完成好日常教学外,还经常在课堂上给学生讲授军人的光辉事迹,使他们从小就萌生了崇军报国的种子。
李本喜一家,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家庭的力量,传递了浓浓的家国情怀。
子承父业,军营载誉慰初心
李诚从小在父亲李本喜的教育下,对绿军装充满了热爱。2012年李诚成年之时,他毅然决然选择参军,沿着父亲的足迹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部队。他始终牢记父亲的教诲:“及格不是目的,过硬才是标杆,着眼未来,秉持‘当尖兵、打胜仗’的信念,敢走别人不敢走的路、敢攀别人不敢攀的山。”
在艰苦的环境里,李诚锤炼本领、淬炼意志,把自己真正锻造成决胜战场的尖刀铁拳,他因为训练出色,先后获得“优秀士兵”及“四有革命军人”荣誉称号。
跟随父亲及哥哥的脚步,李毅在大学本科毕业后,于2020年9月顺利通过一系列筛选考核,光荣成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的一员。他在部队服役期间,真正锻造出与职责使命相匹配、与未来战争相适应的过硬本领,多次被旅党委和营党委授予“先进个人”及“四有革命军人”荣誉称号。2022年9月他退役后始终保持着军人本色,于2023年7月考入镇巴县公安局,继续做党和人民的忠诚卫士,守护万家灯火。
鱼水情深暖人心,双拥共建促发展。李本喜一家两代三个兵的故事只是镇巴县双拥工作的一个特写。近年来,镇巴县续写历史、铭记光荣、谱写新篇,传承红色基因,让“军爱民、民拥军,军民鱼水一家亲”的时代凯歌在陕南红土地上激荡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