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半辈子的相守
——记洋县杖头木偶戏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杨德昌
2025年01月03日 汉风古韵
文章字数:2487
文章浏览数:

晏瑜
走进杖头木偶戏大师杨德昌(艺名杨丑娃)师傅位于洋县谢村镇小池村的家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他的表演道具,进一步让人眼前一亮的是摆放在桌子上的一大叠获奖证书。
“杨师傅,您的证书可不少呀!”我禁不住赞叹道。
“也不多噢,不过,这也算是我表演杖头木偶戏几十年的印证嘛。毕竟这行当,已经耗费我多半辈子的时间了……”
说起从事木偶戏表演,杨德昌的话可长着哩……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的一天,14岁的杨丑娃在家务农,他听进城办事的村民说县里的桄桄木偶戏剧团招收学徒呢。杨丑娃心热了,次日步行25里来到县城,找到县木偶戏剧团报名。李德山团长和陈德玉师傅,把瘦小的杨丑娃从头到脚打量了几遍。李团长冷冰冰地说:“木偶表演,可不像种庄稼放牛那么简单。你是不是这块料,就先来几句唱腔让我听听。”杨丑娃也不胆怯,张嘴就清唱了几句《李彦贵卖水》。李团长端起茶壶吱噜了两口茶,说:“我们就收下你了,不过,往后,你可得好好努力啊。丑话先撂下,如果学不好,我让你爬着出去。”
当了学徒后,杨丑娃谨遵师命每天早晨鸡一叫就赶快起床,手握木偶娃娃练“耍功”,一般练习三个小时后,师傅才起床。杨丑娃泡好茶端到师傅面前,师傅一边喝茶,一边给杨丑娃口授每个动作的要领和戏词。有天早晨,杨丑娃把茶水端到陈师傅面前,然后一边耍娃娃一边请教这一折的戏文唱词,可师傅端起茶缸光喝茶,不吭声,杨丑娃禁不住催问师傅,师傅忽然抬起头来,哗地一声将满缸茶水朝他泼过来:“你娃想一口吃个大胖子啊?修房还得先打胡基呢。来吧,我肚里装了满肚子戏艺呢,你娃心急,就用手到我肚子里掏来!”师傅说完,转身进了房间,“砰”地关了门。杨丑娃怔在外面。直到下午,杨丑娃才弄明白,这学艺就像修房,可得慢慢来,工夫到了房就起来了。
一年后,杨丑娃还没学到多少戏,心里琢磨:“我不用从师傅肚里去掏,要让自家肚里生出技术来!”于是,师傅每次上台表演剧目的时候,杨丑娃就藏在幕后,手里也举着个木偶娃娃,师傅怎样演,他就怎样模仿,一边体会师傅的演技一边小声学唱腔。
四年学徒期满,杨丑娃是剧团第一个学会了106本木偶剧目表演技艺的新锐演员。第一次正式上台表演《卖水》时,同期入团学习的四个师兄弟都惊讶地说:“哇!这小子,莫非师傅给他吃了偏碗?”“嗯!你看他那木偶担水,担得又稳,还一闪一闪挺有味道。”“是啊!往后他要跟师傅平起平坐了?”
此后,师傅看杨丑娃靠得住了,《卖水》这一场戏的主角就交给他了。再后来,《卖水》一场戏成了杨丑娃的看家本领和代表作。
那年农历十月,邻县逢庙会,主办方请了地区京剧团和桄桄木偶剧团一同前去助兴。当杨丑娃代表木偶戏班开场演出《红嫂》剧目的锣鼓声响起时,已经提前半小时开戏的京剧团的戏台前,人群开始流动了。半小时后,京剧戏台前的观众竟然走光了。他们的领班一打听,才明白观众都赶到街对面去看木偶戏了。没有了观众,京剧演员只好停止了演出。随后,京剧演员们脱掉戏衣,都跑到木偶戏台前,看起木偶戏表演来了。次日,《卖水》这场戏上演,京剧团的演出更没有观众了,第三天,他们干脆收拾家当走了。从此杨丑娃败退地区剧团的消息传扬四方。桄桄戏班的台口场次也接续不断。
不料,很快进入特殊年月,桄桄剧团解散了。杨丑娃又当回了农民。可他演惯了戏,回到农村没出一月,双手磨出的全是血疤,干活痛得眼泪直淌。好心的大队长看出他的艰难,就让他参加宣传队。但杨丑娃常偷偷拿出一个珍藏的木偶娃娃发呆,默叹此生可能再无机会表演木偶戏了!
转眼到了1977年,国家提出戏剧开放政策。县东边罗曲乡的杨树莲爱好木偶戏,自发组建了一个小剧团,邀请杨丑娃去当教练。杨丑娃一口答应了。为了让学员早日掌握技艺,他经常给学员定任务,当天教的动作,如果谁没有学会,晚上就不准睡觉。一天杨丑娃去上厕所,在门外听里面两个小伙议论他:“这个杨师傅脑子有问题,拿的钱少管的事多,一个打工的,还装起老板样了,出这歪点子折腾咱们……”“这叫傻!拿上鸡毛当令箭。”
杨丑娃听了心里不好受,可过后细细一想:管他别人怎么说,我只要对得起良心对得起艺术就行了。仍旧认真当自己的教练,很快为戏班培养出了一批木偶剧演员。这些演员走村串乡、越州过县四处演唱桄桄戏,很快汉江流域就流传起“吃面要吃梆梆子,看戏要看木偶桄桄子”“杨丑娃演戏,尽是绝活”的谚语。
岁月之河流到了1988年春节前。杨丑娃回家过年,一亲戚对他说:“丑娃呀,你技艺高,为啥甘当别人的打工仔?自己谋划建个戏班子不好吗?”此夜,杨丑娃睡不着,想了一夜。第二天,他把建戏班的想法说给妻子,妻子也赞成。可得1200元的本钱呢,两人很为难。1200元,当时可以修建三间大瓦房呢!不行卖掉家里的那头大犍牛吧。妻子一听舍不得。农民最值钱的东西就是牛啊!杨丑娃费了半天嘴舌,最后,妻子流着泪,让他拉走了那条大犍牛。牛只卖得了980元,他用400元又买了头母牛回来犁田。接着又把圈里两头大肥猪,拉去卖了450元,买了两个小猪仔回来喂,再拿出省吃俭用的几百元,终于凑足了1200元钱。随后他到省城西安订做了一整套道具家当。他的木偶戏班就此组建起来了。他叫来师弟周天明,又教了新徒弟杨建丽、张毛虫、王昌娃、赵永平等一班人,带着戏班趁每年的农闲时节,四处演唱桄桄木偶戏。现在,王昌娃、赵永平等人成了洋县木偶戏的骨干演员。
辉煌日子悄然而来。2007年6月,杨丑娃参加首个“文化遗产日”展演活动。他和团队受到了中央领导和文化部等领导的接见。他《卖水》的演出视频在各级电视台轮番播放。一时间,杨丑娃成了名人。此后,他应邀参加民间演出更是应接不暇。他成了一只山鹰,整天飞翔在木偶戏的蓝天上。
杨丑娃多次应城区的南街小学邀请,进入校园给爱好民间戏剧的学生们传授木偶表演技艺,还被聘为校外辅导员。他常说,我演了大半辈子的木偶戏,眼看年龄大跳弹不起来了,我唯一的希望就是能把这手技艺,传给这些学生娃,让小学生们从小学起,让洋县的杖头木偶戏薪火相传,生生不息。戏演不成了,可技艺还装在我肚子里,我要尽到传承人的职责。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如今,80岁的杨丑娃身体欠佳,不能赴省市各地参加展演活动了,但每年寒暑假,他都到村里的小学以及镇上的中心小学,传授他的表演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