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巴无闲草 育苗有新招
——探访汉台区中药材“种苗工厂”
本报记者 李佩蓉 朱媛媛
隆冬时节,万物凋零,汉台区徐望镇山水之间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内,却是一片郁郁葱葱。占地8000平方米的种苗繁育中心里,白芨、黄精、百部、石菖蒲等中药材种苗长势良好。在企业的濒危中药材组培实验室里,人工培育的中药材种苗在一排排玻璃器皿内悄然生长。
正逢汉中少雨的季节,种苗繁育中心内50万株百部种苗“喝”不到一点雨水,但公司副总经理张铭明丝毫不急。拔出一株小小幼苗,只见叶子丰润,根部细密绵长,上手一摸,还带着水汽。这些水汽,来自于根系旁汩汩涌水的滴灌管道。“别看苗床上土壤表层干燥,里面可一点儿不缺水。我们的自动化水肥一体喷灌系统能自动监测土壤的温度、湿度和PH值,一旦土壤缺水或者温度降低,系统会自动预警,我们通过手机APP操作,后台可快速启动定时喷灌和自动遮阳系统,给育苗区带来水汽和温度。”张铭明说。
良种繁育是中药材产业链的关键一环,黄精、百部等种苗娇嫩,对环境要求更高。基地从每年的3、4月份开始梯次播种,播种后精心养护2个多月,百部就会长出3厘米长的根系。“种苗长势好,不仅是因为百部苗喝水喝得饱,还因为喝得好。”张铭明说,公司在育苗、种植等领域引入了智慧农业综合应用平台、水肥一体化设施及智能灌溉监测设备,实时观测322个设施大棚内的光照度、二氧化碳浓度、环境湿度、温度等信息,实现作物生长环境实时数据采集,提升了农业生产效能与品质。
在山水之间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关于良种繁育、种子种苗生产技术的研究还有很多。
山慈菇是我市的道地药材,具有清热解毒、化痰散瘀,抗肿瘤、降血压等功效,品质和产量在全国享有盛名。但在自然条件下,山慈菇种子萌发率极低。该公司技术人员采取物化手段、生物酶法及真菌诱导等技术突破了种子萌发障碍,并利用组织培养技术实现了山慈菇种植的快速繁殖,同时建立大量的山慈菇细胞克隆株系,多层面、多指标筛选优良品系,通过物理和生物学方法对其改良。
“中药材组培可以在短期内快速生产市场需求的珍稀药材种苗,特别是针对秦巴山区濒临灭绝的中药材种植资源,通过组培可以实现中药材规模化育苗,有效解决中药材优质种苗缺乏问题,为推动我市中药材产业快速健康发展增添科技力量。”张铭明说。
药材好,药才好。品质优良的中药材,离不开好的种子种苗。如今,这座“种苗工厂”年供应中药材种苗约1500万株,年产值达750万元,并建有中药材仓储冷链保鲜库1200立方米。带动周边农户进园务工200余人,其中脱贫户32户,人均年增收5000元以上,村集体经济收益30余万元,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