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江上的木板桥
2025年01月10日 汉风古韵
文章字数:1338
文章浏览数:

张尚中
汉江上曾经连接老城与南郑乡下的主要码头有三处,分别是上水渡、中渡、下水渡。其中,下水渡来往的人最多,对岸是大河坎,连着油坊街。小时候出城去乡下走亲戚,常从这里过河,夏秋为汛期乘木船,冬春是枯水季,要踩桥过河。
每次去乡下都要给亲戚提两份点心,回城时总会拿走许多瓜果蔬菜。亲戚家离江岸很远,带着沉重的瓜果觉得路好长。但只要上了下水渡河上那座木板桥,就会有一种轻松的感觉,因为从桥上能望见河堤外边的镇江楼,家已经近了。长长的木板桥,一头搭在南岸乡下,一头搭在江北城里。
汉江河的北岸紧挨着汉中老城,南岸是望不到边际的沃野,一直伸向巴山脚下。虽然已是秋末,茂密的巴茅林带依然沿着长长的堤岸涌向河滩,一条通向木桥的小径从巴茅林里穿过,路旁有专为过河人供应“冒儿头”家常饭菜的茅屋小店,连锅灶都支在露天处。往下走是大片彩色的汉江鹅卵石,再过去就是晶莹的沙坝与河面了。桥下浅水处,常有身披蓑衣、背着竹篓的打鱼人在撒网;深水江面,有脚踩扁舟、手举长竿的渔民正赶着鱼鹰下水捉鱼。远处水面上浮游着一群野水鸭,几只白鹭鸶从它们上面掠过。桥头靠岸的地方,停泊着一艘闲置的小货轮,听说是汛期从汉口过来的。
河面很宽,虽然是枯水季节,搭在河上的木板桥仍然很长,人要在上边走许久。自古以来,下水渡码头每年都搭两座木板桥,一座进城,一座下乡,来往人流通畅,互不阻挡。桥面的木板又宽又厚,是用南山的大树改锯的,既沉重,还耐水沤,可以重复使用很多年。桥下的圆木支架高低不同,深水处用高架,浅水处用低架,以保持桥面平坦,乡下的独轮车能一直推过桥去。行人从桥上经过时,两眼要盯着脚下桥面,不能看桥下的流水,否则会晕桥不敢前进。
踩桥过河的季节正是农闲,城乡交往最繁忙。尤其是进城的那座桥最热闹,每天上午,人就排着队似地从桥上往城里赶。桥面上的人有担柴卖草的,背架子里装山货的,牵驴的,吆猪的,手摇拨浪鼓的,箩斗里挑着小娃进城去看热闹的,以及从南山另一边过来做生意的川老几等。此时,往乡下走的桥上人比较少,只有赶早从城里去走亲戚的,天不亮就进城担尿转来的,与昨夜看戏歇在城里的乡下人。偶尔,桥上会有穿制服的人推过一辆新崭崭的自行车,引来许多人羡慕的眼光。那时候,城里骑自行车的很少,谁家若是有一辆就会十分珍惜,只在下乡出远门才骑,看起来也显得风光。
日头偏西后,进城的这座桥上人就渐渐地稀少了,而往乡下走的那座桥上人又多了。这时,赶完集的乡下人,正悠闲地从桥上返回,现在肩上的担子轻了,背架子空了,他们有的刚给家中媳妇扯了几尺准备过年的花花布,有的从百货大楼为小儿子挑了一只带轮子的纸老虎,有的在衣襟里揣了一斤孝敬老母亲的红砂糖。总之,每一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喜悦的神情。
过桥的费用很便宜,往返一次,每人二分钱。经管码头的都是几代人在汉江上从事水运的河工,农村集体化以后,码头归村社管理,搭桥撑船的人改由集体分派,大多是由水性好、有责任心的青壮年男子担当。有时,遇上突发大水,这些男子就得顶着激流把桥板和支架抢回岸上。在河两岸的码头上,终年堆放着一些检修的桥板和支架,也有倒扣着的汛期才下水的大木船。不管是枯水期还是汛期,码头上的活都很辛苦,但河工过得挺快乐,一是散涣自在,不受拘束;二是每天和南来北往的人打交道,见多识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