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间科技坚守者 农林花卉筑梦人
——记全国劳模、南郑区高级园艺师黄积义
2025年01月11日 综合
文章字数:1697
文章浏览数:

通讯员 成宝华
1974年,高中毕业后的黄积义投身南郑周家坪公社郑家榜大队和农科队,彼时农业技术落后,却未能阻挡他心中科技兴农的炽热向往。在南郑种养业推广服务中心、银杏研究所及庭院经济学校的知识殿堂里,于《陕西科技报》《陕西农民报》等报刊的墨香中,他坚持孜孜不倦地探寻农业新技术。与科技部门往来的1500余封信件,积累的1200多份珍贵资料,见证了他在农业科技海洋的漫漫航程。如今,巨峰葡萄、红提葡萄、银杏新品种等种苗在他的精心培育下成功试种并推广,成为我市农户们致富的明灯。
上世纪九十年代,面对银杏果高价与漫长生长周期的矛盾尖锐,他深入研究,精准洞察雌雄生长周期时差与雄树稀缺这一关键症结。当年,银杏树便以150-250公斤的干果产量回馈他的心血。此后,他开创的雌雄同株嫁接改良技术,将银杏树的丰产周期从50-80年大幅缩短至10-15年。1999年,他的《银杏人工授粉技术推广》项目荣获杨凌农业高新技术科技成果博览会后稷金像奖和南郑县科技进步一等奖。
黄积义的视野并未局限于种植技术的创新,他敏锐地捕捉到农村能源问题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深远意义。恰逢南郑县沼气建设项目启动,他积极引入高效浮罩式沼气池技术,并率先自建30立方米沼气池。这座沼气池虽小,却如能量引擎,沼气用于炊事烧水,沼液助力农田增产,每年为家庭节省燃料开支约1000元。随着技术的推广普及,农村生态环境焕然一新,清新空气取代烟熏火燎,整洁卫生成为乡村新貌。
在改革开放的浪潮推动下,黄积义踏上自主创业的豪迈征程,立志铸就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农业品牌。上世纪90年代,借国家林业政策东风,他承包85亩荒地,精心雕琢果园、苗木、花卉基地。这片土地上,4186万余株果树茁壮成长。他每年自费参加农高会,化身农业文化的传播使者,将自己的研究成果与培育的苗木花卉、果树苗木展示于更广阔的舞台。
2002年,黄积义受聘于南郑县种养业推广服务中心,他充分发挥老科协人的桥梁纽带作用,积极与各地农科院、专业户、科技户紧密合作,构建起农业科技交流的坚实桥梁。与中国农科院、西北农林学院、陕西科技大学等知名院校携手同行,大力推广优良核桃品种,足迹遍布华夏大地,指导果农种植面积达2万多亩。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联合推广的西林系列优良核桃品种,在2200多亩土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为优质果树产业蓬勃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2012年4月,黄积义创建汉中市南郑区苗本花卉产业协会,并担任党支部书记兼会长,开启了协会引领农业发展的新征程。在他的精心引领下,协会如繁茂之树,会员遍布全县10个镇、80个村,多达650人。他们种植的苗木花卉品种多样,涵盖260余种,种植面积达3.5万余亩,固定资产超2.8亿元。这些娇艳花卉苗木,从南郑出发,奔赴全国各地,装点城市大街小巷,美化人们生活环境。协会承担众多绿化工程,为家乡建设增添绚丽色彩。同时,为4500多名务工人员提供就业机会,人均年收入达2.2万元左右,其中众多农村留守中老年人员受益,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筑牢坚实根基。
身为老科协工作者,黄积义始终坚守科普一线,如一位执着的布道者。每年3-5月份全国科普日活动期间,他与县科协等部门默契配合,通过生动宣讲,将科普知识种子播撒在农民心田。他亲手编写的实用技术小册子和宣传页,如智慧钥匙,递到每一位前来咨询的农民手中。他深入乡村,走村串户,将课堂移至田间地头。在那里,他耐心传授苗木花卉种植管理技巧、果树病虫防治秘诀以及银杏种植精髓。在全市贫困户和职业农民、农村青年“领头雁”培训中,他巧用投影设备,将抽象农业知识直观呈现,随后又在田间地头,手把手指导苗圃种植、嫁接、修剪、防病虫等实际操作。他以培训进田间,地头变课堂的创新理念,助力学员将知识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在农业生产舞台上绽放光彩。
黄积义在农业领域的成就与坚守,也收获了众多荣誉。他2000年荣获汉中市老科协优秀老科技工作者、2001年获汉中市劳动模范称号;陕西省西部大开发(农林系统)创业十杰、陕西省首批林业乡土专家、陕西省百名杰出人才、陕西省农村优秀人才;2012年获陕西省劳动模范;2014年10月他出席“共圆中国梦——新中国建设功勋人物表彰大会暨国庆庆典”观光;2020年荣获“全国劳动模范”殊荣,2023年先后被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授予“林草乡土专家”“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带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