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强茶叶:香飘古今 未来可期

2025年01月14日 综合·广告 文章字数:1728 文章浏览数:
  位于陕西省西南部的宁强县,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为茶树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
  追溯历史,这里很早以前便开启了茶树种植的历史,并逐步成为全国茶叶的主要产区。立足当今,在多元创新、品牌建设、融合发展的背景下,这里的茶产业蓬勃发展、欣欣向荣。
  一片小小的茶叶,不仅连接起了宁强的古今,更为当地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不竭动力。
  

种茶历史源远流长


  巴蜀是茶文化的摇篮,地处秦巴腹地的宁强县是巴蜀茶文化向北传播的第一站。据史书记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宁强就已种植茶树。唐朝陆羽的《茶经》里也写道:“(茶树)金州生西成、安康二县山谷,梁州生褒城、金牛(今宁强)二县山谷。”可见,唐朝时,宁强已是全国茶叶的主产区之一。
  然而,宁强茶叶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清末,由于鸦片大量输入和清政府腐化,该县大片茶园被弃被毁,茶叶生产一度陷入低谷。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茶叶生产才再度兴盛,茶园面积和茶叶产量逐年攀升。
  如今,该县已经成为“中国名茶之乡”“全国十大魅力茶乡”。全县茶园总面积达18.11万亩,投产茶园面积13.8万亩,茶产业产值达18.2亿元,带动农户2.85万户9.99万人。茶产业已成为宁强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柱和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
  

多元创新满足需求


  随着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宁强茶叶人守正创新、开拓进取,在全县形成了以名优绿茶为主、优质红茶为辅,以白茶、黄茶和再加工茶为补充的“五茶共舞”高质量发展格局。全县种茶区域覆盖13个镇街107个行政村,建成省级现代农业园区2个、省级标准化示范茶园13个、“汉中生态茶园”15个、标准化茶叶加工厂75个、清洁化生产线25条,打造茶旅精品线路4条,培育茶叶类注册商标47个、证明商标1个。
  同时,通过引进先进的茶叶生产线和加工技术,积极开发多元茶品,成功研发出茉莉绿茶、茉莉红茶、汉中蜜黄、羌州九月桂花红茶等新产品,既满足了不同消费者的口感需求,又提高了茶叶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打造品牌提升影响


  2024年,该县出台《关于推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关于做大做强“羌州九月”桂花红茶实施方案》,大力实施“农业升级行动”“茶产业提质增效工程”,助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先后成立了茶产业党建联盟、“火种计划”小组,精心策划举办了手工制茶技能大赛、羌州九月红茶质量评比大赛等系列活动,组织企业参加汉中市首届滨江春季茶叶展销会、第十八届中国西安国际茶业博览会、第十一届西部茶博会等活动,还先后邀请陕西广播电视台、陕西国际传播中心、农林卫视等媒体宣传报道宁强茶叶产销情况及企业风采。
  经过不懈努力,宁强县再次荣获“2024年度茶业重点(原百强)县域”荣誉称号。宁强县千山茶业有限公司被评为“2024年度茶业重点(原百强)企业”“2024年度茶业共富发展企业”“2024陕西最具影响力的茶叶企业”“2024陕西区域市场消费者喜爱的茶叶品牌”。“凤源”牌汉中仙毫荣获“中茶杯”第十四届国际鼎承茶王赛春季赛绿茶组五星金奖。王有泉同志荣获第九批“国茶人物·制茶大师”光荣称号,赵桂红同志被评为“陕西优秀制茶工匠”。
  这些荣誉的获得,不仅提升了宁强茶叶的品牌形象和市场竞争力,更为宁强茶叶的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三产融合谱写新篇


  近年来,宁强县通过建设茶叶观光园、茶文化主题公园、茶叶民宿等项目,将茶园变公园、茶厂变景点,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玉皇观茶文化旅游景区以千山、凤源、咏德、至一四家省市级茶叶龙头企业万亩茶园为基础,建成福鼎大白、龙井长叶等高效速生密植茶园10000亩,核心区建成集中连片茶园3000余亩。景区内还设有茶叶展览展示及茶文化宣传推介中心,集中展览展示宁强茶叶,融入茶叶品茗、茶事体验、游客接待等功能。游客可以在这里亲身体验采茶、制茶的乐趣,充分感受茶文化的魅力。
  青木川瞿家大院“茶叶+民宿”茶旅融合示范园和汉源“茶叶+康养”茶旅融合示范园等项目也相继建成并对外开放,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旅游,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增长。
  未来,该县将继续坚持质量兴茶、品牌强茶战略,持续推进“一线二片三园”生态茶园基地建设,重点在“汉中蜜黄”与“羌州九月”桂花红茶等新产品上求突破,深度推进茶旅融合发展,全力推动茶叶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宁强茶叶必将成为国内外茶叶市场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宁强县茶业技术推广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