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坝首发《蜀道方志集成·褒斜道卷》
1月14日,留坝县举行《蜀道方志集成·褒斜道卷》首发式及留坝褒斜道学术讨论会。图为活动现场。 通讯员 刘泉 摄
本报讯 (通讯员 刘泉 杨昌毅)1月14日,留坝县举行《蜀道方志集成·褒斜道卷》首发式及留坝褒斜道学术讨论会,以充分挖掘栈道历史资源,弘扬留坝特色文化,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加强栈道历史文化传承保护,加快推进留坝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
本次活动由留坝县人民政府与四川省区划地名学会主办,甘肃、四川、上海及陕西省内多名栈道文化研究专家、学者应邀出席本次活动。会上,四川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李勇先致辞并介绍《蜀道方志集成·褒斜道卷》编纂出版情况,举行了《蜀道方志集成·褒斜道卷》首发式,会议主办方互赠了《蜀道方志集成·褒斜道卷》《留坝文史丛书》,为四川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留坝栈道文化研究实践基地揭牌,还签订了《栈道文化交流合作框架协议》。
在学术讨论环节,来自四川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陕西师范大学、西华师范大学、西华大学、陇南师范学院、安康学院,及甘肃、上海、广元和陕西省内的专家、学者围绕留坝栈道文化历史、现状和未来传承保护进行了深入讨论和交流。大家一致认为,留坝历史文化悠久,地理位置显著,境内有褒斜道、连云道、陈仓道、文川道等4条古栈道,遗迹200多处,是沟通秦蜀间经济、文化的重要通道,在交通史上占有重要战略地位。因此,保护和利用好栈道遗址、栈道文化意义深远,责任重大。
西华师范大学教授、蜀道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罗建新表示:举办本次活动意义重大,一方面,留坝在栈道文化研究方面推出了《留坝文史丛书》,切实加强栈道文化遗产保护和活化利用,建成了国内首座栈道博物馆,并将在褒斜道领域积累的研究成果,更广泛地向学术界进行推送;另一方面,以本次会议为契机,可以有效探索新时代栈道文化遗产和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新路径,通过各界的共同参与,让栈道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多的光彩。
学术会议期间,与会专家学者还对留坝境内的江口镇猴子岭栈道遗址、倒角栈道遗址、江西营栈道遗址、武关驿镇孔雀台栈道遗址、阎王碥栈道遗址、武关河栈道遗址、武休关遗址、马道金洞子栈道遗址、萧何追韩信处遗址、樊河铁索桥遗址、青桥驿镇栈道及古桥遗址等重要栈道遗址遗迹进行了实地考察。
本次会议出版发行的《蜀道方志集成·褒斜道卷》是蜀道文化出版工程《蜀道文库》系列成果之一,分三辑,共37册,收录褒斜道沿线历代府州厅县志和乡土志38种,其中有不少珍贵方志文献,为人们从事褒斜道相关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文献资料。
留坝是栈道分布最密集、栈道文化遗存最丰富的县,素有“秦汉咽喉”“栈道之乡”美誉。在历史长河中演绎了“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萧何月下追韩信”等历史佳话。近年来,留坝县坚持以旅彰文、以文塑旅,积极探索栈道遗迹保护、活化利用的有效途径,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个,先后建成中国栈道水世界4A级旅游景区、留坝厅老街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绿道、栈道渔村、赋题烟雨民宿等栈道文化体验产品,历经八年调研编撰的《留坝文史丛书》出版发行,褒斜道故事被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栈道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做法得到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的肯定,入选全国首批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县。
本次会议的召开,有利于栈道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必将推动栈道文化研究再上一个新台阶。留坝将进一步加强栈道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以栈道为牵引将沿途生态、旅游、休闲、康养等优势资源串珠成线,不断丰富栈道博物馆展陈内容,加快推进汉中栈道景区、褒斜道保护修缮等项目建设,拓展“馆内游栈道、水上观栈道、徒步走栈道”等体验新业态,以新视角、新媒体、新形式激活栈道文化利用密码,倾力打造“天下栈道·留坝为要”品牌,不断推进文化传承发展和繁荣兴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