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乡持续推进秦巴生态保护
2025年01月17日 综合·广告
文章字数:1092
文章浏览数:
本报讯(通讯员 马尧 华含兴)2024年,西乡县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确定高质量建设汉中副中心城市和中国最美茶乡发展战略定位,将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作为县域经济社会生态发展总体布局,严格生态保护,厚植生态优势,释放生态潜力,发展生态经济,全面守护秦巴生态屏障。
坚决扛牢生态保护责任。全县党员干部始终把践行“两山论”和秦岭生态环境保护作为重要政治任务。严格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各级党政主要负责人认真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率先垂范谋划、亲力亲为统筹、真抓实干督导,形成党政齐抓、上下联动、协同发力的秦巴生态保护工作格局。
深入践行“两山”理念,筑牢绿色发展本底。采取督查、巡察、考核、审计四位一体监督模式,压实各级各部门秦岭生态保护政治责任,坚持“刚性治标、系统治本”原则,举一反三开展各级反馈问题排查整改。目前,省市反馈问题已全部完成整改销号。配有县镇村三级林(山)长475名、河(湖)长268名、秦岭网格员14名,安装摄像头17套,配置无人机2台,为秦岭生态拉起了“警戒线”。强化系统治理,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其中硫铁矿治理等重点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城镇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全县地表水水质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达100%。13座尾矿库全部落实监管责任,关闭退出矿权28个,完成8处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治理,其中大巴山区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项目入选全省生态修复典型案例。松材线虫病防治效果显著,成功拔除峡口、私渡、茶镇3个疫点镇,秦岭区域连续2年实现无疫情。救助朱鹮等野生动物18只,朱鹮种群数量较2014年增加近3倍,全县秦巴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推动绿色赋能,擦亮最美茶乡名片。以“打响中国最美茶乡品牌”为目标,建成省级示范茶园62个,加快“西乡茶”公共品牌创建和宣传推介,产品远销江苏、上海等国内大中城市,出口美国、俄罗斯及东南亚国家和港澳台地区,实现“立足陕西、覆盖西北、辐射丝路沿线国家”布局。实施国储林改培低效林3.96万亩,发展林下中药材2.1万亩,创建省级林下经济发展示范基地2个,培育引进林业产业企业52个,带动1.16万名林农增收。15家企业30个产品通过绿色食品认证,“西乡樱桃”“西乡金耳”等5个特色农产品纳入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5家牛肉干生产企业获评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专用标志使用单位。打造市级“五个农业”示范园区8个。推动绿色循环发展项目建设,筛选申报超长期国债项目2个,总投资7000万元。围绕“双碳”目标,探索开发碳汇资源向市场精心推出独具特色的生态产品,核算光伏、林业碳汇、茶叶减排量42.14万吨,3家银行为13个重点项目投放绿色信贷资金14305万元,新发展光伏发电电量达240兆瓦。2024年,该县单位GDP能耗下降18.89%。
坚决扛牢生态保护责任。全县党员干部始终把践行“两山论”和秦岭生态环境保护作为重要政治任务。严格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各级党政主要负责人认真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率先垂范谋划、亲力亲为统筹、真抓实干督导,形成党政齐抓、上下联动、协同发力的秦巴生态保护工作格局。
深入践行“两山”理念,筑牢绿色发展本底。采取督查、巡察、考核、审计四位一体监督模式,压实各级各部门秦岭生态保护政治责任,坚持“刚性治标、系统治本”原则,举一反三开展各级反馈问题排查整改。目前,省市反馈问题已全部完成整改销号。配有县镇村三级林(山)长475名、河(湖)长268名、秦岭网格员14名,安装摄像头17套,配置无人机2台,为秦岭生态拉起了“警戒线”。强化系统治理,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其中硫铁矿治理等重点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城镇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全县地表水水质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达100%。13座尾矿库全部落实监管责任,关闭退出矿权28个,完成8处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治理,其中大巴山区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项目入选全省生态修复典型案例。松材线虫病防治效果显著,成功拔除峡口、私渡、茶镇3个疫点镇,秦岭区域连续2年实现无疫情。救助朱鹮等野生动物18只,朱鹮种群数量较2014年增加近3倍,全县秦巴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推动绿色赋能,擦亮最美茶乡名片。以“打响中国最美茶乡品牌”为目标,建成省级示范茶园62个,加快“西乡茶”公共品牌创建和宣传推介,产品远销江苏、上海等国内大中城市,出口美国、俄罗斯及东南亚国家和港澳台地区,实现“立足陕西、覆盖西北、辐射丝路沿线国家”布局。实施国储林改培低效林3.96万亩,发展林下中药材2.1万亩,创建省级林下经济发展示范基地2个,培育引进林业产业企业52个,带动1.16万名林农增收。15家企业30个产品通过绿色食品认证,“西乡樱桃”“西乡金耳”等5个特色农产品纳入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5家牛肉干生产企业获评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专用标志使用单位。打造市级“五个农业”示范园区8个。推动绿色循环发展项目建设,筛选申报超长期国债项目2个,总投资7000万元。围绕“双碳”目标,探索开发碳汇资源向市场精心推出独具特色的生态产品,核算光伏、林业碳汇、茶叶减排量42.14万吨,3家银行为13个重点项目投放绿色信贷资金14305万元,新发展光伏发电电量达240兆瓦。2024年,该县单位GDP能耗下降1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