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宝山遗址

2025年01月17日 汉风古韵 文章字数:1787 文章浏览数:

李振峰


  城固县的宝山曾是一个乡镇,现为原公镇一个村。狭义的宝山是秦岭余脉南端一处山包,海拔530余米,相对高度35米。山顶平坦宽阔,宝山寺坐北向南,寺外广场南边坡地种的小麦和蔬菜。地边立有两块石碑,一块上刻2003年第四批全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块上刻2013年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宝山遗址就在麦蔬坡地之下。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湑水河两岸的农民在劳动中陆续发现一些青铜器,引起了考古界的重视。1990年3月8日,西北大学教授赵从苍带领助手赵胜利、赵宝良,来到了发现青铜器的城固、洋县地区,在器物出土地打探眼、铲断面、挖深沟。十来天涉及城、洋两县十个乡镇,虽然双手磨出鲜血,十分辛劳困乏,却是一无所获。3月19日,赵教授到了湑水河西岸挖沟打眼,时至下午4点钟,几人筋疲力尽仍无发现。赵教授倚靠着土坎休息,他抬眼看到河东一个高地,便问协同的王寿芝(城固文管会干部):那是什么地方?王答:宝山。宝山应该有宝吧,于是立即前往。一干人涉过河水到了宝山脚下,只见有几人挖土装拖拉机,赵教授眼光敏锐,发现土中有薄胎灰陶残片,大家又在土堆中翻寻到一些陶片,随即到山上田地中开沟,获得了大量陶片。
  之后十余天,他们每天在宝山挖掘,成果颇丰。经验丰富的赵教授推断此地是一处古文化遗址,随后,论文、报告陆续面世。1997年国家文物局批准并资助宝山遗址发掘。1998年至1999年第一次大面积发掘,收获振奋人心;2000年至2001年,再次深入发掘,成果在国内外引起轰动。宝山发掘面积只有三千来平方米,但成果惊人,宝山遗址、宝山文化的名称闻名遐迩。
  宝山发掘的成果是什么?从西北大学文博学院《城固宝山》等资料看:一是有大量的陶器及残片,赵从苍教授说发掘陶片在十万块以上。宝山陶器工艺水平高、发现很集中并且类型多样,在国内发掘中不多见,相当一部分并不是一般的锅碗瓢盆,其中有很多是作为礼器的,这在考古中尤为少见;二是发现了65座烧烤坑(灰坑),灰坑如此集中在一地,在考古发掘中也是很少见的;三是发现了6处木骨泥墙的房屋遗存;四是墓葬8座;五是倒焰陶窑13座;六是青铜器若干;七是从现代到仰韶文化的堆积层:180厘米高的立体剖面,从上往下依次分别是现代农耕土层、近代堆积层、汉代堆积层、商时期(距今3000多年)堆积层、龙山时期(距今4000多年)堆积层、仰韶时期(距今5000年至6000年)堆积层;八是骨饰器、石器等。
  专家认为,多年来城固、洋县发现的青铜器与宝山遗址应有密切联系,与宝山商时期遗存基本同步,文化面貌上的相似性和年代上的一致性,说明两者极可能同属一个人类共同体文化。专家还认为,宝山商时期遗存发现有可能为高等级礼仪性的大型建筑,并出土了大量陶制礼器以及青铜器,这些远非一般性遗址能够具备。因此,宝山商时期遗存性质,应属一处人群中心聚落遗址,很可能是一处政治中心。
  宝山倒焰窑距今5000年,一般古时陶窑是直接用柴火烧制,宝山的十多处倒焰窑都是环形火道,赵从苍教授说宝山倒焰窑的陶器是烤出来的。倒焰窑的构造和工艺十分先进,能有效提高陶器质量和成功率。5000年前,宝山就站在了世界烧制陶器技术的最高处,并且一次密集发现13座,是不是当时有一批掌握高超烧陶技术的专门人才聚居在这里?使用此处陶器的人该有多少、有多讲究啊!
  专家们认为,宝山遗址具备单独命名一种考古学文化的条件,最早应是仰韶文化晚期或龙山文化早期,其主体应是商时期文化遗存。从陶器和青铜器来看,中原商文化的因素较多,也有地方特色因素;亦受巴蜀和荆楚文化影响;宝山文化的人类共同体可能是巴人的一支,等等。
  宝山遗址划定区域为5万平方米,但发掘的面积有限。20年前,发掘之后采取了回填保护。
  我站在遗址碑旁边四处眺望,夕阳西下,晚霞如火,宝山、斗山、庆山和湑水河两岸的田地上、道路上,都涂上了一层金黄色,一团团的暮霭缓缓升腾在山水田野中。在这块广阔的土地上,道路纵横,畦田规整,河水如带,堰渠环绕,天气虽渐寒冷,这里仍然是满眼滴翠,草木丰茂。宝山寺钟鼓声声,眼前景象如诗如画,恰似300年前代理城固知县王穆《游宝山记》中所写:“远近之景不可以屈指数也。”
  我想,几千年前的古人在我们脚下土地上生息劳作,除了倒焰窑、精美的青铜器、陶器,肯定还有许多我们尚未看见的文明成果,当时可能有一个历史悠久、声名响亮、庞大辉煌、时常举行祭祀盛典的部落在这里生活。想到这里,忽然有了“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感觉。我的脚步再也不敢放肆,唯恐对先辈不太恭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