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无声世界”孩子们舞动人生

——记陕西好人、市特殊教育学校舞蹈教师张纯伊

2025年01月24日 家庭 文章字数:1819 文章浏览数:

记者 曹娜


  张纯伊教学示范舞蹈动作,带领孩子们练舞。  受访者供图

  听不到音乐的世界里,舞出激情澎湃;语言表达不了的情感,肢体直抒胸臆——让听障孩子在无声中感悟律动,在残缺中追求完美,这是市特殊教育学校舞蹈教师张纯伊的初心。带着特殊孩子们用舞蹈感知更大的世界,她一直“在路上”……
  

用舞蹈开启心窗
助听障孩子找回自信


  时间回到9年前,当得知要到特殊教育学校任职,张纯伊内心是忐忑的。面对一群特殊的学生,她不知自己能否胜任。但经过深思熟虑,她选择接受这个挑战,用爱与温暖来陪伴特殊学生。
  记得一次走进舞蹈教室,张纯伊远远看到一群孩子围坐在音箱旁边,把一个个小耳朵贴在音箱上面,想通过箱体的震动感知音乐的律动、节奏。她想参与进去,帮帮孩子们。可孩子们看到老师来了,都慌张地跑开了。多年过去,那一幕还时常浮现在她的脑海,孩子们执着又自卑的身影成了她心中挥之不去的记忆。也是从那个时候,她决定要帮助这群特殊的孩子找回属于他们的那份自信……
  为了让学生们能够跳出最美的舞姿,每节课她都带领学生练习基本功:压腿、下叉、下腰。排练时,一个简单的翻滚动作,她要示范十几遍;即使微小的动作,她都要一个一个手指掰着把学生教会。由于教学设备简陋,必须用力跺响教室的木地板,通过木地板的震动,把节拍传递给听障学生。“1234,2234……”一堂课下来,千百遍地重复,脚跺麻了、腿跺疼了,她却甘之如饴。
  “孩子们的肢体动作虽然不完美,但你能感受到,他们是既努力又用心地在完成。”张纯伊告诉记者,在跳舞的过程中,孩子们从开始时的腼腆,变成了舞台上的“活跃分子”。“当看到他们在舞台上动作舒展,沉浸在舞蹈中露出自信的笑容时,我所有的付出都化作了幸福的源泉。”张纯伊说。
  

反复练手语指挥
让听障孩子舞出“有声天地”


  听障孩子基本生活在无声的世界,舞蹈动作全靠老师一点点示范,时快时慢,没有节奏的概念。张纯伊首先要做的是在他们心里“种”下节奏。
  孩子们在练习舞蹈和进行比赛表演时,她就化身手语指挥——高举双手打拍子、做提示。一个舞蹈手指和手臂的挥舞变化甚至有上百次。一天排练下来,她的指挥动作要重复上千次,双手难以抬起是常事。孩子们在舞台表演,聚光灯照不到的地方是她的小小“战场”,孩子们余光看到的不仅是她的指挥动作,更是抚慰他们紧张心灵的“定盘星”。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她带着孩子们排练的舞蹈,多次在省、市级比赛中获奖——2017年,带领学生赴延安参加第九届全省残疾人文艺汇演,编排舞蹈《汉礼》获优秀编导奖;2018年,舞蹈《二月二》在全省特殊教育学校综合素质展演中获得一等奖;2019年,在汉中市教育系统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文艺汇演中获得一等奖并获得先进个人;2021年,带领学生赴西安参加第十届陕西省残疾人文艺汇演,舞蹈《二月二》和《竹涧荷影》分别获得全省二等奖和三等奖,并获优秀编导奖。
  去年8月,在火一般炙热的环境下,她和学校其他老师以及11名听障学生们迎难而上,克服时间紧、任务重、压力大等困难,利用暑假进行集中排练,并赴江西省九江市参加全国残疾人广场龙舞推广大赛,荣获了全国听障组一等奖和优秀组织奖。在老师们的护佑下,听障孩子舞出了属于自己的“有声天地”。
  

与学生教学相长
在舞蹈课堂上共同成长


  教书育人,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一种心灵的启迪和人生的塑造。教学相长,这一古老而深刻的教育理念,在当今时代依然焕发着勃勃生机。它告诉我们,教育是一个双向的过程,不仅学生在学习中成长,教师也在教导中不断进步,实现自我价值的提升。
  刚进入学校那会儿,因为手语不熟练,导致课堂效率低,张纯伊既沮丧又着急。在又一堂失败的课后,她把自己关在教室里沉思。几个学生看出老师的苦恼,主动用手语告诉她:“老师,我们可以教你手语”。此时此刻,她感觉自己更像个学生。此后,在舞蹈课上,学生们成为她最好的手语老师,微妙的身份转变,拉近了她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既是师生,也像朋友,隔阂少了、信任多了,陌生少了、默契多了,羞怯少了、玩笑多了。
  从事特殊教育工作9年,张纯伊以爱心面对学生、敬心面对工作,扛牢了特教老师的职责担当。她先后获得“优秀共产党员”“优秀教师”“汉中市优秀共青团干部”“汉中市最美系列人物”等荣誉称号,荣登2024年第四季度“陕西好人榜”。
  “当一个个折翼天使仍心向阳光努力生长,我看到了生命的力量。对于特殊孩子,给予他们爱心和帮助,让他们更好地成长,融入社会,这就是我们工作的意义。”面对荣誉,张纯伊谦虚地说,自己只是众多特殊教育工作者中的一员,所做的事情微不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