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指逞灵巧 冠冕生光辉
——记洋县戏剧头帽制作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姚振华
2025年01月24日 汉风古韵
文章字数:1937
文章浏览数:

梁攀
冬日的阳光,悄然透过窗户,悠悠地洒落在姚振华室内的台案上。但见他笔锋在底稿间灵动游走,细腻且精准地勾勒出线条;凿子于花纹深处精准探寻,精心雕琢着每一处纹理。身旁的老伴与他静静相守,二人的身影在这一方小天地里,默契协作。这和谐的画面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洋县戏剧头帽制作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姚振华,46载如一日坚守戏帽制作技艺的生动写照。
姚振华擅长制作的戏帽,行话叫“盔头”,是“中国传统戏曲中剧中人物所戴各种冠帽的统称”。制作戏帽的道道工序,都是吃功夫的活儿,对制作人的技艺、精力要求比较高。每一个细节都必须细致入微地打造,使得盔头不仅坚固耐用,更具艺术美感。
姚振华,这位已过花甲之年的戏剧头帽制作技艺传承人,在弥漫着浓郁传统手工艺气息的环境中长大。虽然兼具绘画、雕刻于一身的木匠父亲过世较早,但在那个传统手工艺尚存的年代,在母亲和村里老人的讲述中,在父亲遗留的戏帽的图样、工具和零件中,姚振华耳濡目染,尽情汲取着养分,青春年少的他在自娱自乐的“钻研”中,不知不觉开启了“戏帽”人生。
1979年,传统戏曲历经寒冬之后,恢复舞台演出,重迎春日暖阳。众多慕名而来购买戏剧头帽之人,惊闻姚振华父亲已然离世,满怀失望,黯然离去,这深深刺痛了年仅20岁的姚振华。经历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后,他毅然拾起父亲的手艺,开始学习戏帽制作技艺。
老话说得好“自助者人恒助之”。听说他要继承父亲手艺,曾与父亲熟络、对戏帽制作技艺略知一二的堂舅,便来悉心指导。有人拿着以前从他的父亲手里买的各种帽子找他维修,他就把帽子零件一一卸下再装上,借此掌握了戏帽的构成与组装。
在整个戏帽制作过程中,沥粉是最为关键且困难的环节。戏帽唯有经过沥粉,才能呈现立体感,上色后才美观。最初研究制作戏帽时,他先后尝试用石灰、水泥做沥粉材料,反复试验均未成功。或许是父亲在天有灵,后来他跑遍全县各个寺庙,寻找废弃的琉璃瓦,背回家研磨成极细的粉末,反复调配黏度,最终大功告成。那时交通不便,他只能三十斤、三十斤地装在口袋里背回家……好在“苦心人天不负”,他完全可以独立制作戏帽了。
为了提升手艺,他又踏上了四处投师学艺之路。有一次在汉中,刚趴在人家窗子上瞧了一眼,结果“啪”地一声窗子关上了,人家根本不让他看;在大城市一些著名剧团、乐班,他跟前跟后、恭恭敬敬向老艺人们求教学习,回来后反复揣摩,直到熟稔于心。
经过天长日久的学习和实践,姚振华逐渐形成自己的技艺特色。在他手中,制作一顶戏帽,要历经24道工序,各环节紧密相连,环环相扣,恰似一条精密运转的链条,容不得丝毫差池。先是用特制的浆糊,将约30张皮纸精心重叠黏合,制成一块平整而坚韧的纸板。待其晾干后,把预先设计好的模型牢固焊接,再以细腻手法进行镂空处理。后选用粗细各异的铁丝、铜丝,缠绕上皮质材料,再以黏性极佳的牛胶妥帖地固定于边沿部位,待形成雏形后,反复将其置于牛胶之中浸泡3次,晾干后其质地一如牛皮般强韧。随后,帽坯历经沥粉、着色、贴翠等一系列20多道工序后,呈现出细致的纹理与绚丽的色彩。再通过精心组装,一顶完整而精美的戏帽方能呈现在世人眼前。
姚振华巧妙地将绘画与雕刻这两种艺术形式相融合,赋予了戏帽独特的艺术魅力和生命力。老生的方翅纱帽,线条简洁流畅,沉稳大气,尽显稳重儒雅之风;武将的帅盔,则造型威武霸气,威风八面,配以雉翎随风摇曳生姿,豪迈之气扑面而来。姚振华紧跟时代不断创新制作技艺,他积极引入现代材料加以巧妙装饰点缀,使得传统的戏帽在保留古朴韵味的同时,更加美观别致。
由于戏帽制作耗时费力,常常供不应求。姚振华就从外地采购机器生产的戏帽来应急,可有眼光的顾客“一眼就能看出不是我亲手制作的”,不论价格高低都不买账。由此,更坚定了他手工制作的选择。
细细思量多年来亲手制作的数以万计的戏帽,姚振华感慨万千,眼中满是对往昔岁月的感恩与对未来的憧憬。他深深感恩父亲留下的戏帽制作这一珍贵技艺,如一盏明灯,照亮了自己的生活道路。而出售戏帽所得的收入,帮补了家用也抚育了后代。他希望有更多年轻人能爱上传统戏曲艺术,了解欣赏戏帽制作这一传统手艺,使这门老技艺在新时代的浪潮中,焕发出生命活力。回眸自己的戏帽制作生涯,姚振华感慨地说:“这一路走来,每一顶戏帽都像是我的孩子,我看着它们从无到有,从简单雏形到精美成品,心中满是爱意。制作戏帽的过程,就是与历史对话,与传统交流。作为一个传承者,那种满足感和成就感便会油然而生。这是我一生的精神寄托,在这一方小小的天地里,承袭着父辈的使命,也实现着属于自己的人生价值。”
又是一年春节临近,戏帽的订单如雪花般纷至沓来,供不应求的火爆场景令“戏帽制作老把式”姚振华忙碌不已。过不了多久,姚振华的“作品”,将在城乡热闹的社火和戏曲演出中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