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参诗辩疑
2025年01月24日 汉风古韵
文章字数:1669
文章浏览数:

刘乐
满寺枇杷冬著花,
老僧相见具袈裟。
汉王城北雪初霁,
韩信台西日欲斜。
门外不须催五马,
林中且听演三车。
岂料巴川多胜事,
为君书此报京华。
首先,岑参寻访的是城固县境内哪个寺院?明嘉靖《城固县志》收录了这首诗,提出是县城西北二十五里处的大安寺。志文云:“大安寺,西北二十五里,唐大顺元年建。”岑参《赴嘉州过城固县寻永安超禅师房》诗,校注者云:“按其方位、里程及岑参诗中记述,故址约在今龙头镇北丘陵坡地南沿夜珠塘村附近”。可是从诗题上看,这个寺院名字叫永安寺,而非大安寺。为此笔者认为诗人岑参寻访的应是建在汉王城遗址上的永安寺。理由有三:一是岑参寻访永安寺禅师的时间为永泰元年冬,即公元765年。而志书载大安寺建于唐大顺元年,即公元890年,岑参公元770年就病逝了,怎么可能在故去12年后寻访大安寺呢?二是诗中前六句内容,是诗人入寺院见到禅师,领略此地风光,告诉随员不要干扰他专心听经论佛过程的实景描写,特别是诗人与禅师相见后,站在寺院环视四周风光,向北目睹了大雪初停的晴朗天空,向西看见韩信台西的夕阳西下,唯有站在汉王城位置,方能达到这种方位的观察效果。三是城固汉王城唐代永安寺建寺时间推断。永安寺创建时间虽失载,然而根据唐代最早永安寺在四川南部县,建于唐永徽二年,即公元651年;后有甘肃天水秦州城永安寺,建于大唐盛世的天宝六年,即公元747年的事实。由此推断城固汉王城永安寺应建于唐天宝年间。
其次,“林中且听演三车”诗句的解读问题。明嘉靖《城固县志》校注者认为:三车:即三军。春秋时,大的诸侯国多设三军,如晋设中军、上军、下军;楚设中军、左军、右军。军士皆乘车作战,故称三军为三车。大安寺,西北二十五里(距明代县城,即今城),位于秦岭南麓丘陵坡地的南沿,时丘陵坡地为森林所覆盖,冬季西北风起,树枝摇动,呼呼作响,犹如三军操练演习,其声排山倒海。故诗人方有“林中且听演三车”句。黄冬丽在《唐代以来汉中的民风习俗》一文中沿用此说“唐朝时城固一带尚有森林存在”。
汉上李青石教授在《边塞诗人岑参在汉中的生活与交流》一文中,对“林中且听演三车”句有不同释义:“三车”是佛教《妙法莲华经》中的一个“火宅三车喻”,意谓众人所在的地方如同着火的房子,应赶紧离开,门外有牛车、鹿车、羊车可乘坐。佛家认为修佛者有三个层次:菩萨、缘觉、声闻。所谓菩萨,是由大心入佛道者;所谓缘觉,是指独自悟道之修行者;所谓声闻,是指听闻佛陀声教而证悟之出家弟子。它们代表佛家弟子的三个层次:大乘、中乘、小乘。他们能分别用牛车、鹿车、羊车普度大众、小众或自己。诗人在密林深处的永安寺听超禅师讲佛经,大约是诗人到这座古刹的主要目的。
两种解释中,笔者认同李青石教授释义说法。同时校注者还存在对“林中且听演三车”句“林中”“演”字的误解问题。本诗中“林中”之林,不是自然森林,而是褝宗寺院十方丛林之禅林,故这里“林中”指禅房之中。“演”,即阐发佛经,非推演兵法。唐代士庶多信仰佛家《法华经》,他们好用譬喻入诗,常化用此经典故。岑参创作的《出关经华岳寺,访法华云公》《晚过盘石寺礼郑和尚》《秋夜宿仙游寺南凉堂呈谦道人》《携琴酒寻阎防崇济寺所居僧院》《题云际南峰眼上人读经堂》诸诗,反映了诗人执着于寻访禅师听经论佛的事实,意在安抚心灵趋利避害,与军事话题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