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南》《召南》与汉中

2025年02月07日 汉风古韵 文章字数:1789 文章浏览数:

丁锐


  《周南》《召南》是《诗经·国风》的前两篇,在《诗经》中占有重要的位置。《论语》记载,子谓伯鱼曰:“女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由此可见,《周南》《召南》在孔子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位置。毛诗《关雎序》中也说:“《周南》《召南》,正始之道,王化之基。”那么,《周南》《召南》与汉中又有什么关联呢?
  汉中,夏时属“梁州”,梁州为古九州之一。《尚书·禹贡》:“华阳黑水惟梁州”,代指今陕西南部、四川盆地、重庆地区及云贵高原北部地区。《史记·夏本纪第二》载禹“其后分封,用国为姓,故有夏后氏、有扈氏……褒氏……”清代嘉庆《汉中府志》载:“禹封其子为褒君子,是有褒国。”夏初,有褒氏作为大禹的儿子,因佐理大禹治水有功,被分封到今天的汉中北部连城山下,建立了诸侯王国——有褒国。古褒国,享国时间悠久,历史文化生生不息,历经夏商周三朝,到东周初年亡国,延续长达1300多年历史。
  《尚书·西伯勘黎》注云:“文王为雍州之伯,南兼梁、荆。”《毛诗正义·周南·召南谱》也载:“至纣,又命文王典治南国江、汉、汝旁之诸侯。”
  由上可知,汉中在夏商周时末“王化之地”,多有风雅之象。
  《毛诗正义·周南·召南谱》:“周、召之地,为周公旦、召公奭之采地。”在《诗经》中,称这块地方为“南山”“周南”。
  西周初年,周公姬旦、召公姬奭分陕而治。《楚风补·旧序》曰:“夫陕以东,周公主之;陕以西,召公主之。陕之东,自东而南也;陕之西,自西而南也;故曰‘二南’。”周公姬旦常驻东都洛邑,召公姬奭常驻西都镐京。故东都洛阳、西都西安以南,也就是汉水、汝水一带,采邑不能称国,故编诗者统称为“周南”“召南”。方玉润《诗经原始》也认为“周”是地名,在岐山之阳;“南”是周以南地区,故周地以南的诗称为“周南”。由此可见,汉中当属“周南”的区域。1994年,国务院在批准汉中为全国第三批历史文化名城时,曾这样介绍汉中说:“汉中,西周时称周南、南郑。”这是经由国务院组织有关专家组审定的,也能代表目前学术界研究水准的定论。
  《周南》《召南》中的二十五首诗,正是反映西周时期秦岭以南先民们生活、思想及民俗状况的。具体说来,多是歌咏青年男女的真挚爱情,表达夫妻别离的深切思念,记录女子劳动、出嫁场景,兼有赞美武士、思念父母、祝福多子多孙等内容。《周南·汉广》有对汉江的描写;《大雅·旱麓》就写的是周王和褒国国君联合南国诸国君在今汉中南郑汉山脚下祭祀的宏大场面;《大雅·云汉》也写到了汉江;《小雅·大东》中也有“惟天有汉,鉴亦有光”;《小雅·正月》有“赫赫宗周,褒姒灭之”的句子。
  从《周南》以及《大雅》《小雅》中有关汉中的诗中所记载的动植物,至今在汉中也有生长。如《关雎》中荇菜,又称为水荷叶、水镜草;《葛覃》中黄鸟即黄鹂;《汉广》中的“楚”即牡荆,“蒌”即蒌蒿,也叫白蒿;《卷耳》中“卷耳”,即苍耳,如今是中药的一种;《旱麓》中的榛、楛树,汉中山区多有生长;鸢即老鹰,葛藤均多之;《螽斯》中的蝗虫;《桃夭》中桃树;《兔罝》中的车前草;《汝坟》中的鳊鱼;《江汉》中的黑黍……这些《诗经》里的动植物,在当下的汉中大地上,它们依然茁壮生长,散发着生命的清芬。
  《诗经》中这些地名、人名和动植物名可以反映出,在周王朝时期,汉中已经与西周、《诗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据《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载,吴国的公子季札出访鲁国,要求听周乐,鲁国乐工最先唱《周南》《召南》,季札听后评论道:“美哉!始基之也,犹未也,然勤而不怨矣。”《孔丛子·记义》引孔子曰:“吾于《周南》《召南》,见周道之所以盛也。”此外,朱熹在《论语集注》这样写:“《周南》《召南》,《诗》首篇名,所言皆修身齐家之事。‘正墙面而立’,言即其至近之地,而一物无所见,一步不可行。”
  上述引言虽然表达的意思不尽相同,但皆是对《周南》《召南》的赞美之词。朱熹在其著作《论语集注》中,对这两部分诗篇的重要性给予了更为明确且深入地阐述。他指出,倘若一个人未曾学习《周南》《召南》,就会对社会的基础构造与运作机制一无所知,也就不可能全面透彻地了解周王朝所推行的德治与礼治理念和天下形势。在个人“修身齐家”方面也会缺乏参照与指引,从而难以在社会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承担起应有的责任。由此也反映出远在西周时期,汉中先民们所生活的这片土地深受王化之风的熏陶,民风淳厚质朴,社会秩序安定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