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栈连云是坦途
2025年02月07日 汉风古韵
文章字数:2162
文章浏览数:

王丽红
一
古褒斜道从褒谷口出发,沿褒水河谷向北,在留坝姜窝子折向东北方向穿越秦岭,出斜水河谷,经眉县抵达长安。自商周至秦汉魏晋各代,这条路都是川陕之间的重要通道,但原有线路尤其是北段斜水河谷非常狭窄,水流湍急,夏秋时节经常受到洪水冲刷,要么栈道被损毁,要么栈道上的淤泥没过脚踝,往来行人苦不堪言。从唐初开始,人们就尝试将陈仓道北段和褒斜道南段线路连接使用。在唐文宗开成四年(839年),有了山南西道节度使归融新修“自散关抵褒城”道路的记载。这条路在宝鸡大散关至凤州之间取道河谷开阔、道路平缓的陈仓道,然后从凤州折向东南开辟新路,进入留坝至武休关,再与秦汉褒斜道连接,然后沿秦汉褒斜道南段抵达褒城。这样的连接虽然绕行了一段,但是既避开了褒斜道的险峻、陈仓道的迂折,又利用了陈仓道的舒缓开阔和褒斜道的近捷。
绕行凤州的这条路被称之为唐宋褒斜道,也就是连云道的前身。也许是因为道路盘旋于崇山峻岭,高可连云,被称为“连云道”。连云道最早的记载出现在元代编修的《析津成》的《天下站名》中。连云道也被称为“北栈”,对应去往成都的“南栈”金牛道,元、明、清各代都是长安与汉中之间,同时也是首都北京与四川成都间最重要的一条道路。
二
元代之前,汉中向北翻越秦岭的褒斜道、陈仓道、子午道、傥骆道都曾被作为官方驿路,而从元代开始,连云道的地位逐步突显。首先是蒙元统一南北时,蒙军三次南下都取道连云道。这是因为成吉思汗很早就注意到汉中一带的战略意义,确定了绕道汉中“假道宋境灭金”的战略遗愿。1231年他的儿子拖雷率军由凤翔南出散关下凤州后折东南,经武休关南下攻占汉中,然后主力顺汉水而下到河南,在今天的禹州大败金军,金国元气大伤。此后近30年间,蒙古军又两度从凤翔出发,沿连云道进军汉中,然后攻入四川和河南。这三次重大的军事行动对灭金亡宋起了关键性作用,元统一全国后,正式把连云栈作为川陕驿道北段的唯一官驿。明成祖永乐年间,朝廷又修通了从乌思藏(今拉萨)至雅州(今雅安)的驿路,雅州与成都相连接,这样一来,就可以沿金牛道、连云道经陕西去往北京。这条驿路的开辟改变了此前中原与西藏地区往来要走旧时的唐蕃古道,也就是以甘肃、青海为主要入藏通道的旧格局,改为由四川入藏。因为气候条件优于唐蕃古道,也没有唐蕃古道上蒙古部落的侵扰,这条路逐渐成为入藏首选,而出陕入川的连云栈也成为“川藏通衢”。
此时,连云栈道已不仅是联系川陕的重要通道,而且因线路走向还连接四川、云南、贵州、西藏等数省区,成为联络整个大西南的交通干道与转运中心。到明清时全线建立了完善的驿站系统,每40到60里就有一处驿站,600多里共设有11个驿站。每个驿站根据规模大小,配备有不同数量的驿马、马夫,并有朝廷拨付的专项管理经费。
三
秦汉时期的栈道距离河面不高,一般距水面大约3至5米,很容易受到洪水的冲刷。而木结构的牢固但耐久性比较差,易腐朽损坏,导致栈道屡毁屡建、工程量浩大。隋唐以后,道路便向更高处发展,一些栈道改为碥道。碥道就是在水流湍急、崖壁险峻但稍有坡度而并非垂直的地段削坡铲石,用铲下来的土石拥砌成的道路。虽然路线可能更为迂回,但却坚实稳固。元明清时,火药被广泛运用到碥道修筑中,更多的险峻路段的栈道被石碥道所代替。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朱元璋诏令普定侯陈桓补修连云栈道,在褒谷口为避开鸡头关的险峻,就修筑了碥路翻越七盘岭,此后弘治、万历年间,都有大规模维修连云道的记录。清康熙三年(1664年),陕西巡抚贾汉复由宝鸡经连云栈道赴汉中视察,沿线看到栈道已是“秦蜀梗塞,羊肠一线,仅供猿狐出没”,随即捐金募工,“烈火沃醋,工日凿之,三月告成,广倍于前”。期间修整险段、加固栏杆,破碎移除山脚挡路的巨石。尤其是青桥铺南有一处,原来上方是陡峭的山崖,下方是约三十丈的深渊,行人几乎是攀爬通行,稍不留神就可能葬身鱼腹,被人称为“阎王砭”,修整后险象全无,改名为“观音砭”。当时的文学家宋琬写了一篇气势磅礴的《栈道平歌》,由大书法家沈荃书写,在石崖上镌刻八方摩崖,被称为“八个碑”。光绪《凤县志》中记载:“昔之栈阁,改为石路,既省修葺之费,毫无仄险之虞。”
随着道路更为平坦,维养制度也逐步确立。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陕西巡抚鄂弼向朝廷上奏,大意是他去年奏请兴修凤翔到汉中的栈道,最近实地踏勘,都已经完工了,但是将来难免日久损坏,“请拨给经费余息银一万两,交南郑十二州县应运生息,责成汉兴道总理,随倾随修,汇奏核销。如应大加修治,确估奏明动工。”自此,“随倾随修”的维养制度确立。将拨款作为道路的维修基金,通过商业运营,每月把生出的利息汇入官账中。小缺损由州县捐资修理,大的修补则动用拨息银,另外还有“岁修费”等专项经费。尤其是道光、咸丰年间,连云道几乎每隔5年大修一次,从宝鸡县始到宁羌州止,木栈道也逐步被石碥道所替代,道路通行能力和保障水平不断提升。
回望从唐初至民国的约1300年间,连云道作为川陕间的官方大道,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直至1935年,国民政府沿连云道修筑川陕公路,连云道的历史才走向终结。而川陕公路的线路走向基本上沿连云道规划建设,最长的改线只有凤县至留凤关间的一小段,连云道选线上的科学性由此可见。川陕公路乃至后来所修的316国道对连云道线路走向的承袭,使得千年古道的生命有了新的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