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助推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代表委员热议——
培育新产业新业态 扩宽群众增收渠道
记者 李佩蓉 司霜
正是一年春好时,奋进的锣鼓响彻天汉大地。
清晨,随着村民陆续上工,留坝县江口镇青岗坪村的食用菌冷棚、蔬菜基地、育苗基地又开始了一天的忙碌,小山村焕发着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我们村集体经济收入今年又上涨了,将有更大能力改善民生,让村民的日子过得更加红火。”村党总支书记刘国强说,从“空壳村”到村集体经济和百姓收入逐年增加的“产业村”,得益于确定了“党建+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新模式,在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扶持资金的帮扶下,青岗坪村走出了一条项目带动产业、产业带动百姓致富的新路子。
青岗坪村的蝶变,是全市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实现共同富裕的一个缩影。
“小村庄”与“大会堂”,紧密相连、同频共振。共同富裕,是今年全市两会上代表委员关注的焦点之一。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提升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水平,努力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
钱包再鼓一点、公共服务再好一些,群众对美好生活始终向往。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实现共同富裕,落点要实,关键在干,确保做一件成一件,一步一个脚印把蓝图变为现实。
市人大代表、宁强县汉源街道东门村党支部书记陈方健:
发展特色产业让村民在家门口挣到钱
推进共同富裕,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很关键,稳定和扩大就业岗位很关键。正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积极发展绿色、特色农产品种养,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我们村因临近汉水源自然保护地,不能发展工业,又长期没有找到适合本村的特色产业,村里留不住年轻人。”宁强县汉源街道东门村党支部书记陈方健说。
怎么发展?村“两委”一次次座谈、考察、想出路,发现作为水源保护地,东门村有生态优势;村南边有1400多亩乔木,为发展林下中药材提供天然条件。
这两年,陈方健带领着全村干部群众一边全力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提高全村环境风貌;一边号召村民发展林下中药材种植,如今,这个小山村已发展了270多亩茯苓、淫羊藿、冬花等中药材,并建立起了社区工厂,对中药材进行粗加工,帮助村民在家门口就业。2024年,该村集体收入突破19万元。
“在东门村的探索中,我们总结出,要实现乡村振兴,就要创造条件、出台政策让村民在家门口有事干,能挣钱。发展社区工厂是一条好路子。”陈方健说。
他建议,相关职能部门要协助基层招引劳动密集型、产能效率高、能切实提高员工收入的优质企业;同时,组建一支由经验丰富、思维活跃的行业专家组成的指导团队,深入县区基层乡镇、街道、农村社区,为社区工厂的发展提供专业指导;出台本地用工优惠政策,引领企业就近招工、本地招工,为留守妇女、青壮年劳力、失地农民提供更丰富、更优质的就业岗位,也有助于降低企业用工成本,增强社区工厂的稳定性和凝聚力。
市人大代表、向氏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尹玉芹:
系统推进农业产业升级带动农民增收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加快农业产业升级,既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振兴的核心抓手,也是实现‘三产融合’、促进农民增收的必由之路。”尹玉芹说。
作为一名人大代表,尹玉芹广泛收集社情民意,及时反映群众愿望和诉求。她通过调研发现,我市作为秦巴山区重要农业基地,近年来围绕“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形成了以茶叶、蔬菜、中药材、食用菌、稻渔综合种养为主导的特色农业体系。然而,对标高质量发展要求,仍存在产业链条短、品牌效应弱、科技支撑不足、产销衔接不畅等问题。
她建议,实施“全链提质工程”,延伸产业链条。在县区布局农产品加工产业园,重点发展茶叶精深加工、绿色蔬菜开发、中药材萃取、食用菌即食产品,对入园企业给予设施设备等投资补贴;推广“企业+合作社+基地”模式,打造产、加、销一体化示范基地,带动农户增收;推动科技赋能,推广“5G+智慧农业”,降低人力成本;推广“订单农业”模式,引导企业与种植户签订保底收购协议,配套设施设备;构建“品牌强农体系”,提升市场竞争力。
市政协委员、羌源山耕农业开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姜山:
带领乡亲们走上科技兴农路
放眼天汉大地,智慧农业已经成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支撑。“和传统的种植技术相比,传统的叶菜种植通常只能实现一年两到三茬,而气雾栽培方式种菜则将种植周期缩短到了一个月左右。这意味着农民可以在同样的土地面积上种植更多的叶菜,从而增加了产量和销售额……”2月17日,政协委员们分组讨论时,姜山向大家分享了气雾栽培技术的优势。
“作为新农人的代表,我将继续专注于科技农业领域,致力于推广和扩大无土栽培技术应用,经营高品质的番茄、甜瓜等农产品的品牌化销售,探索出一条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道路。”姜山在谈及今年的委员提案时表示,实现果蔬业的可持续发展,科技的加持尤为重要,但完善的产业链和供应链体系是必不可少的。为此,他准备以种植的番茄为例,在会上提出《关于汉中市番茄产业发展的建议》,建议相关部门要做好品种创新与优化,提高产品差异化竞争优势,加强对农业从业人口的持续深化培训,推广先进的种植技术和管理经验。同时,打造统一的汉中番茄品牌,制定品牌标准和规范,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市政协委员、陕西理工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李大庆:
以“诗意山水”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茶产业是汉中覆盖面最广、产业链最长、综合效益最好、带动能力最强的农业特色主导产业。当前,我市依托万亩茶园资源,推动“绿叶经济”向“旅游经济”转型,茶旅融合发展已取得一定进展。
“然而,部分地区存在茶文化挖掘不足、旅游产品同质化、基础设施薄弱,在吸引游客和投资方面面临较大挑战。”2月17日,在政协汉中市第六届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市政协委员、陕西理工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李大庆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李大庆建议,要开发茶文化资源,着重讲好茶马古道与汉中的故事,保护和开发茶文化遗迹,布局茶馆文化景点,演绎好茶文化。要突出特色品牌,建成一批美丽乡镇茶园,不断完善茶旅融合基础设施,持续打造以茶庄、民宿、采茶制茶体验、农耕文化体验、乡土风情体验等为特色的茶旅精品旅游线路。同时,要贴近当下年轻人的审美趣味和消费诉求,积极招引知名品牌企业落户汉中,建立茶叶专供原料生产基地及加工基地,形成供应链带动新茶饮行业发展。
从绿叶摇曳的茶园到诗意栖居的旅居地,汉中茶旅融合的实践证明:乡村振兴既要守护绿水青山,更需用创意激活资源价值。当茶山变身“景区”、茶农化身“导游”、茶文化化作“乡愁记忆”,一幅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乡村振兴画卷将在天汉大地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