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雪觅春

2025年02月22日 副刊 文章字数:1669 文章浏览数:

王利群


  去冬雪少,尤其城里难见雪的玉容,趁周末,我与书友董君、画友李君相约郊游,随同的还有两个可爱的孩子。
  驾车驶向郊外,经过汉江南岸,来到巴山北麓下的一个村庄。雪后初霁,白茫茫的原野非常宁静,像干干净净的洁白地毯铺垫在脚下。踩着积雪咔嚓咔嚓漫步,恍若走进仙境。曲折幽静的小路旁,几排高低错落的梅树猛地撞进了我们的眼帘,春阳沐浴下,猩红的花儿,在枝头热烈肆意地绽放,像一团团燃烧的火焰,朴素的农舍周围立刻鲜活起来。眼前白雪红梅,白得纯粹,红得鲜艳,在天地间互相映衬。
  “哇,好美呀!”随行的两个孩子兴奋地跑到梅树前,围着树在雪地里欢快地转圈追逐,取下围巾张臂挥舞着欢叫着。受孩子的感染,大人们也忘情跟着“啊啊——”喊起来,快乐的声音萦绕着盛开的梅花,在苍茫雪原及邻近的山谷间回荡。
  等两孩子气喘吁吁站定,我即兴问:“面对眼前所见,你们这时想到了什么,能用学过的诗文表达一下吗?”
  书友上小学的儿子指着农舍一隅的梅树,大声背起王安石的《咏梅》:“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好!”大家为他鼓掌。我对画友读中学的女儿说:“你也来一首。”
  她略微思忖,一甩马尾辫,随即诵出卢梅坡的“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好啊,正合此景。”我颔首。
  李君乘兴展开画板,以毛笔蘸墨,片刻画就一幅写意墨梅图,虽未敷彩,纸边留了大片空白,但能感觉到冰天雪地间生灵的顽强与潜在的希望。他邀请书友落款,董君笑应,用小楷添上了卢梅坡的诗句。
  两孩子不约而同在一旁攒雪,互相配合,一会儿就堆了个大雪人。他们眼眸发亮,哈着热气,用带来的香蕉橘子苹果给雪人安上了眼睛、鼻子和嘴巴,又捡起飘落的梅花点缀雪人的衣服,雪人恍若有了生命。书友和画友给孩子及他们的“杰作”拍照,大家笑语盈盈。雪地上写下我们深深浅浅的脚印,寂静的旷野一下就充满了活生生的气息。
  毕竟已迈进春天的门槛,细瞧,雪下的草根已返绿,雪被下的庄稼在积存能量,早春的雪滋润大地,满含深情给万物加油。
  在郊外逗留至下午,寻一农家乐吃饭,该返程了,孩子们提议顺便去逛逛汉江湿地公园。向公园朝梅林深处望去,梅花有红、白、粉、黄好几个品种呢。临水而立的几株罕见的绿萼梅,将倾斜的树干伸到清澈的河面,纵横虬曲的枝条上缀满繁密的花朵,河水缓缓流淌,花枝在水面上轻轻摇摆。临近黄昏,缓缓升起的一弯上弦月悄然挂在树梢,微风中飘拂着醉人的幽香。
  大家驻足痴瞧,董君的儿子对我说:“王老师,这好美,给我们描述一下嘛。”
  我说:“此景令我忘言,借用两句,权当分享。”即吟,“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然后倚着桥栏左右观赏。
  “美哉!妙哉!”友人顾盼梅影月色,抚掌感叹。
  两孩子说:“这诗听着真棒耶,请给我们讲讲作者的故事。”
  见我站一旁看梅花出神,李君接过话题侃侃而谈:“这是北宋著名隐士林逋《山园小梅》中的两句诗。他爱好兴趣广泛,早年曾漫游天下,后来在西湖孤山结庐而居,寄情山水。他极爱梅花,植梅为伴,又养了白鹤,用于客人到访时报信,他一生未娶,以梅为妻,以鹤为子,死后也葬在孤山,人称‘梅妻鹤子’,这一联是这首七律中的三四句,将梅树的姿态和神韵描写得惟妙惟肖,意境极美,冠绝古今,历来为后人所推崇。”
  李君的女儿问我:“王老师,您有喜爱的咏梅诗吗?”
  “有啊。”
  “王老师,请把您欣赏的作品也给我们分享分享。”
  “好的。我比较欣赏南宋思想家和文学家陈亮的一首《梅花》诗。”我从记忆的仓库里信手拈出,朝着梅林边走边吟: 

疏枝横玉瘦,小萼点珠光。
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
欲传春信息,不怕雪埋藏。
 玉笛休三弄,东君正主张。

  “好一个‘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言讫,董君精神焕发地脱下外套,将宣纸铺在平坦的青石上,潇洒地挽袖挥毫。须臾,狂草出这首诗,笔墨酣畅淋漓,龙飞凤舞,气韵生动若天成。董君执笔立于一侧,面含谦恭,任凭游客们围拢过来赏评。
  绿化带里,梅林擎着无数红红白白且香气袭人的花朵儿,与附近那些正值孕育蓓蕾、静待出阁的桃李杏樱们联袂,向新春默契致意。而不甘寂寞的鸟雀在泛绿吐芽的枝叶间呼朋引伴,欢乐地轻歌细语,也加入到迎春的宏大队伍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