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传承显担当 兰台筑梦谱新篇

——市档案馆持续提升档案为民服务质效综述

2025年02月26日 综合·广告 文章字数:2651 文章浏览数:

通讯员 张小娟


  近年来,市档案馆坚持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档案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主动聚焦“四个好”“两个服务”目标要求,拓宽服务领域,创新服务手段,改进服务方式,推动档案服务高质量发展,在践行为民服务宗旨中展现了档案担当,书写了档案为民、档案便民、档案惠民的崭新篇章。

  以民为本、丰富馆藏,让服务更有广度、更加全面

  市档案馆持续加大档案资料征集归档力度,为满足群众用档需求奠定坚实基础。
  聚焦群众关心关注抓收集。制定出台《汉中市重大活动和重特大事件档案资料同步征集归档工作办法》《汉中重大活动档案资料收集清单》等规定,狠抓党和国家领导人来汉中考察视察、党和国家大政方针重大战略在汉中贯彻落实情况等群众关心关注档案资料的收集归档工作,先后开展了习近平总书记来汉中考察重要指示精神,“5·12”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打赢脱贫攻坚战、抗击新冠疫情等档案资料的收集,建立重大活动、重大事件专题档案10余个,档案总量达到46.5万卷(件)。同时征集到镇巴页岩气勘探岩芯档案,填补了市档案馆岩芯档案的空白。
  聚焦群众切身利益抓汇集。深入研究各民生档案形成与利用的特点和规律,加强民生档案调查、登记和指导工作,加大民生类档案的收集归交力度,统筹抓好婚姻、出生医学证明、低保、拆迁、廉租房、社保、公证、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学籍、退耕还林、宅基地、职称等民生档案的汇集归档,市、县(区)综合档案馆民生类档案占比达45%。特别是加快第二轮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档案的进馆工作,进馆量占比已达70%左右,预计今年8月底前全面完成。
  聚焦群众精神生活抓征集。牢记档案部门文化单位的属性,把满足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作为重要内容,广泛征集红色革命、民俗风情、乡土文化、文学艺术等方面的文献档案资料,在发挥以档润心、以档培元、以档铸魂作用的同时,为关于汉中故事的文艺创作创造条件。近年来,先后征集汉中知名文化学者、作家、摄影家李青石、周燕、马瑞萍、李振峰等捐赠的图书资料150余册等,以及日本摄影家原隆利先生1992年以来关于汉中的城市景观照片165余幅。
  聚焦群众急难愁盼抓归集。加强与卫健、教育、人社、医保、民政等部门的衔接沟通,加大入托、上学、就业、就医、养老等文件资料的归集力度,为各级党委、政府解决群众入托难、上学难、看病难、就业难、养老难等急难愁盼问题提供参考,为发挥档案资料资政作用、助力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有效解决奠定基础。

  顺应大势、数字赋能,让服务更有速度、更加高效

  市档案馆全面推进数字信息技术在档案工作中的应用,以数字赋能服务群众效率提升。
  以增促存高点谋划。确立了市、县区档案馆进馆档案“增量电子化、存量数字化”思路,把“数字档案”列入《汉中市数字政府建设“十四五”规划》,倒逼立档单位从源头上高度重视数字化工作,一方面及时与OA协同办公系统对接、在线形成文书档案的电子副本,另一方面挤出资金做好已形成未移交进馆档案数字化加工。在此基础上,按照全面部署、分布实施的思路,逐步做好馆存档案的数字化加工工作。截至目前,新入馆档案“双套制”实现全覆盖。
  以点带面整体推进。出台《汉中市数字档案馆实施方案》,在2003年建成馆藏档案目录数据库的基础上,率先用10年时间对馆藏档案进行了数字化加工,馆藏档案数字化率达到99.6%以上。投入850多万元新购置服务器、磁盘阵列等硬件设备,建成了汉中市数字档案馆,满足档案收集、管理、保存、利用和数字化加工、检验检测工作需求,成功创建为“陕西省省级示范数字档案馆”。为市直部门单位和11个县区免费开发数字档案室系统(馆室一体化系统)、馆藏档案综合管理系统,激励部门单位和县(区)档案馆加快数字“档案馆(室)”建设,目前数字档案馆(室)建设正在加快推进。
  以网促联搭建体系。主动顺应大数据、互联网发展时代大潮,开发了基于政务网的区域民生档案查询利用系统,实现市、县(区)档案馆互联互通,真正做到“一网查档、异地出证”惠民服务,平均查档时间缩短到30分钟以内。在基于互联网的汉中档案信息网站,设置了档案资料查阅中心、现行文件查阅中心、声像档案查阅中心等栏目,实现了网络查档服务和档案信息资源的社会化共享。
  以防保安构筑屏障。按照B类机房标准,对市、县(区)档案馆机房进行了升级改造。按照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的要求,新配备防火墙、防病毒、IPS入侵防御、终端安全登录、主机监控与审计、网络和数据库安全审计、日志审计、网络安全准入、漏洞扫描、运维安全管理等软硬件安全设备,3个档案应用平台均通过了信息安全等级保护三级测试。建立健全数据安全各项制度机制,定期开展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演练,严格落实在山东日照、湖北孝感的数据异地备份和省档案馆的灾备制度,近年来全市无档案信息安全事故发生。

  坚守初心、改进作风,让服务更有温度、更加贴心

  市档案馆始终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落实到档案工作全过程,不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以档案开放回应群众。认真贯彻《国家档案馆档案开放办法》,严格时限要求、开放程序和审核把关,规范做好档案开放工作,及时回应群众关切。截至目前,市档案馆已开放13批次8.29万卷档案,馆藏满25年档案已经应开尽开。
  以展陈编研吸引群众。充分挖掘馆存档案资源,以“汉中历史”“汉中文化”“党和国家领导人与汉中”为主题,设立汉中珍品档案陈列室,让沉睡在库房里的档案“走出来”“活起来”;持续加大编研力度,先后出版《1949年前后的汉中》《汉中“十三五”档案实录》《汉中木刻版》等档案专著,征集域外史料翻印了《汉南郡志》、校注了《顺治汉中府志》等,联合编研出版《汉江流域城市群珍档荟萃》等,讲好档案中的汉中故事,吸引群众接受汉中古老历史、传统文化和民俗风情教育。
  以创新举措方便群众。我们一直以“敬业奉献,优质服务”为目标,把“群众是否满意”作为衡量查档大厅服务水平的标准,围绕群众查档用档需求,制定《查档服务文明规范》,创新推行查档服务承诺制、帮办制、代办制和工作日延迟查档服务、休息日预约查档服务、网络和电话查档服务等便民举措,探索建立残障人员、老年人等特殊群体绿色查档通道,尽心尽力让每一位群众满意。近年来,先后收到“感谢锦旗”6面。
  以优良作风造福群众。积极投身作风能力提升年活动,组织举办全市档案工作业务技能大赛,激励全体干部加强查档知识学习、苦练业务技能、提升服务水平。扎实开展党纪学习教育,认真落实为基层减负和整治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各项要求,以作风问题的典型案例开展警示教育,促进干部始终紧绷作风建设之弦,以热情周到,耐心细致,举止文明、高效快捷的服务,体现档案工作者为民服务的责任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