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关驿镇抢抓农时绘新景

2025年02月26日 专版 文章字数:956 文章浏览数:

  早春二月,寒意尚未完全退去,武关驿镇的田间地头已是一片繁忙的景象。村民们或肩扛锄头,或手提种子,脚步匆匆地走向田间。机器的轰鸣声与山间的鸟鸣交织成一首春耕交响曲,这片被群山环抱的土地,正以蓬勃的生机迎接着新一年的丰收希望。
  早谋划、早行动,春耕备耕“底气足”。今年开春以来,武关驿镇紧扣“稳粮增产、提质增效”的目标,立足一个“早”字,从生产计划制定到农资储备,从技术推广到田间管理,每一步都走得扎实有力。镇政府结合县农业农村局下达的指标,将全年播种总面积细化分解至各村,明确粮食、水稻、马铃薯等作物的种植目标,确保春耕开好局、起好步。为确保农资供应充足,镇政府提前协调农资经营场所调配种子、化肥、农药等关键物资,及时发放农药、叶面复合肥等生产物资,让农民用上“放心种”“放心肥”,确保春耕工作顺利开展。
  科技兴、技术精,田间管理“有章法”。面对农村青壮劳动力外流、留守劳动力技能不足的现状,镇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联合县农业农村局,深入田间地头,围绕良种推广、测土施肥、病虫害防治等主题,开展“手把手”教学,让“老把式”掌握新技能,让“新手”快速上手。在孔雀台村,村民正忙着进行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采取“4+2+3”的模式进行套种。“按照县里统一给出的技术指导,我们只需专心耕作,努力实现‘玉米不减产、多收一季豆’的目标!”杨大爷信心满满地说。
  抢农时、抓进度,春播春种“加速度”。随着气温逐渐回升,各村的春耕生产如同按下了“快进键”。在松树坝村的食用菌生产基地,工人们正忙碌地穿梭其中,他们熟练地将培育好的菌种接入菌棒,动作麻利而精准。今年,全镇食用菌发展规模达270万筒,预计年产量可达1800吨,力求在市场上抢占先机。在红岩沟村,天麻种植户们也是忙得不亦乐乎,播种、放木材、盖土等工序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在武关河村,集中连片的射干黄长势喜人,今年,武关河村林下中药材种植基地发展规模达230亩,较去年增长11%。田间地头,欢声笑语与忙碌的身影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生动的春耕画卷。
  从晨曦微露到日暮西山,武关驿镇的春耕画卷仍在徐徐展开。通过早谋划、强技术、促融合,武关驿镇正走出一条“稳粮保供、提质增效、生态富民”的乡村振兴之路。当秋风吹过秦岭,这片土地必将以金黄的麦浪、饱满的果实,回报农人辛勤地耕耘,书写又一个丰收的故事。

(张轶群 杨慧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