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决把牢粮食安全主动权

2025年03月01日 要闻 文章字数:998 文章浏览数:

本报评论员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也是民生之本。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刚刚发布的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围绕“米袋子”“菜篮子”“油瓶子”等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再次表明要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这条底线。
  去年以来,全市各级各部门坚决贯彻党中央关于“三农”工作的决策部署,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全市粮食总产量达111.81万吨,创近十年最高水平。丰收来之不易,新的一年,唯有继续坚持从战略上布局、在关键处落子,坚决落实耕地保护任务,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健全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才能为全市高质量发展积蓄坚实底气。
  坚决落实耕地保护任务,以“硬约束”守护农业命脉。要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坚持产量产能、生产生态、增产增收一起抓,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要探索建立耕地、永久基本农田和高标准农田一体化管理机制,严格耕地占补平衡管理,强化耕地保护、提升耕地质量,不断把耕地变良田,向良田要产量。要高质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强化耕地种植用途管控,推进耕地“非农化”整治,对破坏耕地的行为实行“零容忍”,切实将耕地保护从“软指标”转化为“硬约束”。
  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以“新动能”全面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要加大农业科技投入,统筹利用好市内外农业科研资源力量,开展农业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积极培育农业科技瞪羚企业,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要坚持稳面积、提单产两手发力,实施新一轮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和农机装备补短板行动,坚持良田、良种、良机、良法、良制协同发力,推进农机装备智能化应用,鼓励产学研合作,培养农业专业人才,让高标准农田变成高产量农田。要运用新技术新手段,做好气象灾害预警和趋势研判,强化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建设,严格粮食风险基金管理,守住农民“种粮卖得出”底线。
  深入践行大农业观、大食物观,构建多元供给“大格局”。要从实际出发,立足资源禀赋,打造一批有鲜明地方特色的食物产业集群,建立健全与食物开发相适应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真正做到数量安全、结构安全、品质安全。要按照与粮食生产保供相协同、与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相协同、与促进农民增收相协同“三个协同”要求,多渠道开发食物资源,让群众吃得丰富、吃得健康。要加强蔬菜保供基地建设,因地制宜发展林果业、食用菌、高效渔业等特色产业,丰富“菜篮子”产品供应。要深入开展粮食节约和反食品浪费行动,坚决制止餐饮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