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秘的角落(下)

2025年03月04日 副刊 文章字数:1467 文章浏览数:

燕子


  半晌,老人喝口水,再次开口:“出来这些年,就回去过一次。我娃忙么,不怪我娃……回去也没啥好,啥都要花钱啊,亲戚又多……过年么,在哪过不是一过,就那么个事……娃们挣钱不容易啊,忙得两头黑……买车、买房,那都是我们一辈子不敢想的大钱……两个孙子更是上这个班那个班,都是伸手就要花钱的事啊……”
  老人声音一点点暗下来,我急忙岔开话题:“这片地是咋回事,就是菜地吗?”
  “哪哦,这以前是荒地,我们农村人么,见不得地荒,糟蹋。我先是从阳台上看到的,空了这么大一片,就过来一看,还行,能开出来种,就来弄了。”说到地,老人神色轻松了几分:“咱就是个农民么,别的咱不会,种地咱会啊,这是老本行啊。看我开始在这弄了,也就慢慢有其他人来了。这已经有个三四年了,你看到那边那个女的没,那就是后面来的。那是个本地人,老汉死了,一个人带着个瘫儿,有时候天气好了也会推过来,看那边院墙边边,堆的那些,都是她捡的破烂,也没人拿她的,不能欺负可怜人。”我顺眼望去,果然,那边的院墙边堆着不少捆好的纸板和鼓鼓囊囊的蛇皮袋。
  我没勇气问出那句,您想家吗?只好继续找话:“在这种地,没人管吗?”“开始没人管,时间一长,就有人来了,说种可以,但不能破坏土壤,也不种违禁的和过高的,说这是啥临时用地,一旦公家要用,我们就要无条件放弃。”老人尽量转述符合原意。
  “这地不诓人,你对它好,它就对你好。自从弄这地,我以前还常头疼,我娃说是血压高,现在头也不疼了,药钱都省了。”我插话:“那个降压药,可不敢停,一旦开始服用,就要坚持每天吃啊!”他点头:“我娃也这样说。有了这地,我日历都不用看,惊蛰、小满、立秋、寒露……全都在这地里长着呢。”
  “别小看这地,现在一年四季我们屋里的小菜是从来不用去花钱买的,有时候路过的那些城里人进来看到,觉得好,说这新鲜污染小,自己还主动掏钱买。这起码,油盐钱也就出来了。当然,人家愿意给多钱就多钱,我不讨价。吃不完的,我也不卖,娃他妈说了,不能为了几个钱,伤了我娃的脸面。实在吃不完的,我就送邻居,送物业,这也是我娃的名声么。”
  不知为什么,老人的语调越来越轻松,我的心却越来越沉重。
  临行,老人拔了几棵生菜硬塞到我手里,带着泥土独有的气息。
  回去的路上,脑海里充斥着“我娃,我娃,我娃……”一会是老人的声音,一会又是我妈的声音,一会是无数个人的声音……
  我娃什么时候放学?我娃什么时候毕业?我娃什么时候找到工作?我娃什么时候结婚?我能为我娃做点什么……我希望我娃能吃苦,因为生活很难,我又希望我娃别太苦,因为人生太短……我娃结婚了,我娃也有娃了,我老了,我还能为我娃做点什么,怎么让我娃不用考虑我,怎么能不成为我娃的负担……
  这是多少父母的缩影,为了“我娃我娃”,在看似光鲜靓丽的生活背后,哪怕在人生进入老年阶段,也还要再次背井离乡,或者夫妻分离……生活被“我娃我娃”填满,生活被生活本身占据。
  我娃我娃,这似乎成了中国传统父母绕不开的魔咒。
  难道不该这样吗?
  难道就该这样吗。
  那道绿篱,把土地分开,这边一块,那边一块,同时也把生活分开,这边一种,那边一种。
  他一定很想念他的家乡吧……
  家乡是什么,是打开大门就对着田垄和山冈,放眼满是庄稼、瓜菜,花草树木,鸡鸭牛羊,往东一望是王家,往西一望是刘家,喊一嗓子就有人答应。
  家乡是什么,是小巷里铺就的青石板,是小巷口一树金黄的桂花,是树下小商店里的胖老板,一边递给你棒棒糖,一边大声说小心牙疼。
  家乡是敞亮是温情,是别人听不懂的方言,是别人吃不惯的食物,是留着亲人和回忆的那面山坡……
  可是,回不去的是家乡。
  回不去的,又何止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