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南民歌保护实现双向突破

2025年03月09日 综合 文章字数:661 文章浏览数:

   本报讯(记者 刘利)近日,汉中、安康、商洛三市同步实施《陕南民歌保护传承发展条例》,系全国首部民歌专项地方立法,与此同时,陕西理工大学王旸副教授与海外学者Awirut完成的陕南民歌研究成果首登国际期刊,标志该非遗项目学术研究取得里程碑式突破。
  由王旸团队完成的《Ethnomusicological Insights into the Sociocultural Dynamics of Folk Songs in Southern Shaanxi,China》和《Literacy Transmission of Chinese Folk Songs in Southern Shaanxi》两篇论文,近日分别发表于《The Oriental Anthropologist》《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 & Literacy Studies》。研究通过民族音乐学视角,系统解析陕南民歌的社会文化功能与传播机制,完整呈现民歌代表作谱例,为国际学界理解中国民间音乐提供全新样本。
  新施行的三市协同立法确立民歌保护三大机制:建立数字化资源库实现永久存续;设立专项基金保障活态传承;构建“传承人+高校+社区”立体传播体系。作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后陕西文化领域首个协同立法项目,其突破性体现为跨行政区域制度设计的创新实践。
  陕西理工大学艺术学院作为陕南地方音乐文化研究的主力军,已建成2个国家级非遗传承陕西省教育实践基地、2个校级当地文化研究平台,开发《民族民间音乐》省级一流课程,与镇巴、紫阳等地建立长效合作机制。被誉为陕南歌王的老艺术家刘光朗表示,学术研究与立法保障形成共振效应,为破解非遗保护难、传承弱问题提供系统解决方案,希望政府继续加大支持力度、深化与高校合作、不断培养青年传承人。
  “学术国际化”与“法治规范化”的双向突破,既提升陕南民歌的全球能见度,又构建起长效保护制度框架,为同类非遗项目保护提供可复制经验。随着条例实施细则陆续出台,陕南民歌研究机构、文旅融合网络推广、民歌进校园等重点工程将于本年度全面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