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荒山生金,活出人生精彩”
——留坝蔡家坡村何少丽探索种植中药材助力村民增收致富
记者 曹娜 通讯员 万国琴
何少丽带领村民在山坡地种植天麻。 通讯员 万国琴 摄
秦巴山脉腹地,一场细雨过后,留坝县青桥驿镇蔡家坡村十二元沟的山间云雾缭绕,仿若幽静的人间仙境。中药材种植基地里,男女老少干活的喧闹声打破了雨雾笼罩下的沉闷,劳动的欢笑声在山间回荡。
蔡家坡村的何少丽,正带领群众种植天麻。虽然她双手沾满泥土,却盖不住娴熟手法。望着身旁乡亲们手脚麻利的身影,她眼中满是期待:“今年湿度好,药材品质差不了,大伙肯定有个好收入!”
村里人谈起何少丽,几年前她给大家的印象,就是一名围着锅台转、大小家务缠身的普通妇女。出人意料的是,2018年开始,何少丽靠1亩地起步,后发展为10亩中药材,如今她家年收入不仅突破十万元,还带动乡亲们走上了特色产业增收路。
2018年对于何少丽一家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这一年,她的丈夫王建宏当选村干部。那时正是脱贫攻坚战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白天见不到人影是常有的事。“我现在工作忙,抽不出多少时间兼顾家里,这段时间只能辛苦你了,也感谢你对我的支持。”
看着丈夫每天早出晚归,何少丽心里有了主意:“男人在外打拼,咱女人在家就不能闯出一番事业吗?我也要有自己的产业。”说干就干!她立刻着手考察可行项目。可当她决定在海拔1200米的坡地上试种猪苓时,村民们投来怀疑的目光:“这山坡能种中药材?”“这地方长出来药材品质能好吗?”
何少丽没有被这些质疑击退,凭借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踏上了种植中药材之路。十二元沟得天独厚的地理、气候环境给中药材产业发展奠定了先天的优势基础。为掌握猪苓种植技术,她白天翻山越岭,仔细观察野生药材的生长环境,不放过任何细节;晚上回到家,不顾一天的疲惫,她又对照《中药材种植手册》认真做笔记。同时,积极参加县镇组织的中药材培训,将理论知识与实际观察相结合。
“富含腐殖质的砂质壤土或沙粘土为最佳”“忌选粘性过重的黄泥土或贫瘠的砂石地”“海拔1000米左右选半阴半阳最佳”“坡度以15-30度最佳,既能保水又避免积水”……就这样,她把自家的试验田,变成了一本生动的“活教材”。
“事搞成了,她家经济收入翻了倍,按说可以躺平。但她把带动我们一起发展放在了心里,付诸了行动。”村民王春亮向记者介绍,这些年,何少丽成功种植猪苓、天麻、淫羊藿等中药材,大家看在眼里,也想跟着干。她也不藏私,把自己的知识技术倾囊相授、耐心指导。
2023年,返乡能人彭刚回乡创业,大规模种植中药材搞基地,聘请何少丽担任技术指导与带班。她又带着我们在基地干活,除了种植每年又多了2至3万元务工工资。这么些年相处下来,我们都不叫她名字了,都叫她“带班大姐”,更亲切。
在基地,每天清晨6点,何少丽就已起床为大家准备早饭。饭后,她又有条不紊地分配种植任务。种植过程中,她把自己多年实践总结的宝贵经验,比如“猪苓种植要注意覆土厚度”“淫羊藿采收要留三片叶”等,编成通俗易懂的顺口溜传授给大家。
村民李大姐感慨:“跟着何姐在基地干活,心里特别踏实,她都是手把手教我们。受她影响,我家的2亩地也种上了药材。”
村民淡平安兴奋地算账:“去年4亩地种淫羊藿,还有2亩猪苓,净赚5万多,比种玉米强多了!”
如今,蔡家坡村十二元沟的群众积极种植林下中药材,户均年增收3万余元,初步实现了共同富裕。
站在山巅远眺,连片的中药材基地郁郁葱葱,宛如给青山铺上了绿毯。何少丽的笔记本扉页上,工整地写着:“让荒山生金,活出人生精彩!”这句质朴的话语,不仅是她内心的真实写照,更是新时代农村女性的生动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