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神骏姿,充君眼中物

2025年03月11日 副刊 文章字数:2184 文章浏览数:

丁小村 

画鹘行
高堂见生鹘,飒爽动秋骨。
初惊无拘挛,何得立突兀?
乃知画师妙,功刮造化窟。
写作神骏姿,充君眼中物。
乌鹊满樛枝,轩然恐其出。
侧脑看青霄,宁为众禽没。
长翮如刀剑,人寰可超越。
乾坤空峥嵘,粉墨且萧瑟。
缅思云沙际,自有烟雾质。
吾今意何伤,顾步独纡郁。

  老杜观画的诗很多,但写法或者写作的角度却各有不同。比如《丹青引赠曹将军霸》是以画写人,可以视为一篇诗传。但诗就是诗,与史不可等同。史纪实,诗写意。史要中立,诗可兴叹。诗是个人情绪的表达,史则尊重事实真相。老杜作诗,遵循诗道,绝不会去抢史学家的饭碗,虽然他的作品号称诗史。诗道是什么,就是诗歌的特质,既以区别于别的文本形式,也区别于别的文学形式。诗歌的特质是什么?质料和工艺。从质料来说,诗取材广泛,但是使用也精心;从工艺来说,诗有诗的运行形式和结构形成。
  先看看材质:既然是观画诗,当然材质也很广泛——比如画师,画的内容,由画引发的联想,看画的感受,都可以成为诗歌的材质。至于作者用什么不用什么,哪个用得多,那是作者的自由,也体现作者的匠心和才华。
  文本的开启,是老杜最喜欢的:直入(我这把这类直接切入主题事物的写法暂称为“直入”)。
  先四句突兀而起,虽是直入,却让人眼前一亮,心里一惊。突然见到一只活生生的鹘,“飒爽动秋骨”,英姿劲健,飒爽利索,这是直笔描写一只鹘,活生生的鹘。这是以诗笔当画笔,画出了一只鹘。留下了悬念之笔。“何得立突兀”这一问,为下边张本,暗示这是一只画出来的鹘。入得让人一惊,伏得密密实实,一向是老杜作诗的功夫。
  下边四句回答上边的问题。直笔说画师手艺之高超,画得生动有神。“画”自是“眼中物”,既是眼中物,入不入得眼,就很重要。我不由联想那些蹩脚的作品,不管是诗歌还是画,还是书法,这些视觉形象的艺术,能不能入眼,就很重要。以丑为美一向是违背人类天性的,所以丑不是好看的,不会很入眼。没有精气神的,看起来毫无生机,也是不能入眼的。好的诗,好的画,都因为作者用了想象力,生动鲜活,传神写生,才能入得了眼,能成我们“眼中物”。不用讲,老杜这个“充君眼中物”,暗示了作品的精妙,暗示了画师技艺之超拔。
  后边的诗句显然是要描写画的内容,但绝不能局限于画的内容,因为画的是鹘,既然开头已经直笔描写了这只鹘的生动有神,再写画的内容,必然会重复。那么我们看老杜怎么来处理这些材质,结构这首诗歌。
  画中不单单有鹘,也有别的,这是画的内容(此处比较难理解,按金圣叹的说法,此下应该是描写画面内容。按照有的论家的说法,则像是虚写之笔。我们可以视为这是画中所有,也可以视为是想象之笔,两者其实没有太大的区别,用以反衬画鹘,亦是跌宕曲折之笔)。
  本来要写鹘,却在接下来一个跌宕:不写鹘,而写“乌鹊”。“乌鹊满樛枝,轩然恐其出”——枝头上站满了乌鹊,一个个都很警惕,怕它突然飞起来。这一“恐”字,写“乌鹊”,让我们读者也戛然一惊。老杜写诗,波澜暗起,气势逼人。接下来“侧脑看青霄,宁为众禽没”,前边两句起,这两句宕(虽然在众禽之中,却淡看平凡的众禽,眼中只有青霄,而无它们)——构成了自然跌宕。原来这只鹘,意并不在这些“乌鹊”。这一跌宕也形成了对比衬托——给读者带来了疑问。
  读到此,不由想起庄子写的故事:大雁从高空飞过,猫头鹰刚好在下边捕到一只田鼠,看到大雁飞过,猫头鹰以为它要来抢自己的田鼠,抬头大叫一声:“吓!”意思是要吓走大雁。庄子说:这只猫头鹰,根本不知道,大雁压根儿就没想来和它争抢田鼠。
  鹘就是鹘,志在高空,岂是乌鹊想象力所能及?英雄和小人之间差别即在此。英雄志在高远,小人戚戚于私利。小人时时提防着英雄,岂不知英雄从来没把小人放在心中。
  “长翮如刀剑,人寰可超越”——写鹘之高远之志向之境界。但是英雄未展志,不过平凡之相:看起来比众鸟更为凄凉。老杜在这诗笔之中,暗含了个人兴怀。“乾坤空峥嵘,粉墨且萧瑟。”不由想到旷大高远的天地之间,这只劲健飒然的画鹘,却不能直击天空,直冲云霄,天地间是何等空旷而萧瑟!
  这于前边的几句又是一宕。
  老杜诗歌构造就是如此紧密、精妙。不长的篇幅里边,摇曳生姿,跌宕起伏,形成了文本的宽度和厚度,活泼而生动。
  前边八句中,作者的兴怀感慨是暗写的。结四句,第一句“思”就直接引出了作者的兴怀感慨,这是明写出来。
  虽然只是画鹘,前边感慨它不能飞动起来,天地间空旷寂寥。这里想象一旦它飞入高空,将是一展风姿,这里“自有烟雾质”和开头“飒爽动秋骨”遥相呼应,构成了文本的完整和紧密。
  “吾今意何伤,顾步独纡郁”,这两句则直接写出作者联想感慨。宛如一声轻微的叹息,把画和观画者融为一体。我意伤,也是鹘意伤;我纡郁,也是鹰纡郁。画鹘有神资有天空之志,却只能萧瑟为粉墨(只能在纸上),这让我叹惋,反过来,我之叹惋,又何尝不是因我亦如这画中鹘?
  结四句直抒胸臆,既呼应开头,也点观画,写观画之感。全诗集结于此,圆满自然,结尾之笔,犹如一声叹息,穿越了千年时光,牵动我们的想象,扣动我们的心弦。这是老杜的诗,你仿佛能听到他的呼吸。
  老杜的诗歌,鲜活如此。他的情绪,他的性情,他的情怀,完全融入诗笔之中。虽然时隔千年,当我读他的诗歌,依然能感受到他的情绪弥漫,这就是鲜活的诗歌。技术上处理得如此完美无缺,自然畅达,却又跌宕生姿,明暗闪烁,如同水中之月,云中之星。其用字精当,其描绘鲜明,其章法严谨,行文跌宕,可做把玩欣赏的妙作,又堪称学诗的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