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行政边界 共享创新资源 共筑产业生态

——我市深度融入工业母机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

2025年03月12日 要闻 文章字数:1462 文章浏览数:

记者 张玉文


  今年2月,随着宝汉天工业母机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工作推进会在西安举行,这个横跨陕甘两省三市的工业母机产业集群再次引发关注。作为2024年新晋入选的“国家队”成员,宝汉天工业母机集群不仅实现了陕甘两省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重大突破,也是汉中这座曾经的“老三线”城市以加快推进千亿级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发展为抓手,牵引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的生动实践。
  从秦巴山间的精密车间到国家战略的聚光灯下,汉中正以工业母机为支点,撬动一场从传统制造向高端智造的深刻变革。这座曾以“三线精神”铸就工业基因的城市,如何在数字经济浪潮中实现突围?又如何通过跨省协同打破产业发展瓶颈?答案藏在工业机床的精密齿纹里,写在合金刀具的锋芒上,更镌刻于协同发展的创新实践中。
  我市的工业母机产业萌芽于“三线建设”时期,彼时布局的机床工具企业为城市发展埋下了制造基因。历经半个多世纪成长,截至2024年,我市已形成涵盖数控机床、精密刀具、功能部件的完整产业链,聚集相关企业90余家,其中规上企业21家。
  然而,单打独斗的发展模式逐渐显露劣势。我市产业规模不及西安、宝鸡,原材料、底盘、数控系统等配套环节几乎空白,对外依赖度较重,企业生产成本较高。一家本地企业负责人坦言:“企业在滚动功能部件领域技术优势明显,但配套的数控系统仍需从外部引进。”
  2024年7月,宝汉天集群的诞生,打破了传统行政区划对产业发展的限制。根据三市签署的战略协议,宝鸡聚焦整机制造,汉中深耕核心部件,天水发力重型装备,形成差异化分工。
  三地通过共建技术攻关清单、共享检测平台、互通供应链资源,将分散的产业要素整合为协同网络。这场跨省协同的“破冰行动”,让汉中从区域协同的配套者跃升为国家战略的参与者。
  从优势领域看,我市拥有陕西汉江机床公司和汉江工具公司2户行业龙头企业,11户国家“小巨人”和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在数控螺纹磨床、滚动功能部件、精密复杂刀具等领域技术优势明显、竞争力较强,占据行业主导地位。
  同时,我市还建有陕西省工业自动化重点实验室、陕西省航空部件先进制造及健康管理重点实验室和3个陕西省“四主体一联合”校企联合研究中心,具备一批专业技术人才,牵头和参与制定了上百项行业标准,获得了200余件专利。
  通过区域协同,汉中生产的精密滚珠丝杠、复杂刀具等核心部件,可以直接供给宝鸡、天水企业,物流成本进一步降低。而天水企业提供的特种材料、宝鸡研发的数控系统,也反向补强了汉中的产业链短板。
  站位新起点,我市正以宝汉天工业母机集群建设为牵引,持续优布局、抓项目、促创新、建链群,加大人才引育力度,强化校地合作,深入推进科技创新,实施关键技术攻关,加快转型升级,着力推进数字赋能,促进工业母机产业高端化、智能化发展。
  同时,我市将大力培育招引链主型企业、专精特新企业,搭建供需对接平台,促进上下游企业协作配套。还将积极推进区域合作,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互补互融,协同打造国家工业母机先进制造业集群。
  从三线建设时期的机床轰鸣,到国家集群的创新脉动,汉中的蜕变折射出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升级之路。当汉中生产的机械部件驱动着国产机器人走向世界,当老工业基地的智慧融入国家制造强国的战略蓝图,人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座城市的产业复兴,更是一个国家攀登全球价值链顶端的坚定脚步。
  对于汉中而言,这不仅是产业能级的跃升,更是区域发展思维的革新——打破行政边界、共享创新资源、共筑产业生态的战略选择,为西部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本。随着技术攻关的突破与协同机制的深化,这条横跨秦岭的产业走廊,正孕育着中国制造面向未来的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