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前行践初心 踔厉奋进启新程

—— 汉中市人民医院医学影像科“肺小结节门诊”开诊五年发展纪实

2025年03月12日 专版 文章字数:4720 文章浏览数:
  时间如白驹过隙,匆匆而过。从2020年8月18日开诊,转眼间,汉中市人民医院医学影像科“肺小结节门诊”开诊已经进入第五个年头。
  五年来,医学影像科“肺小结节门诊”全体医护人员以发现疾病、早期诊断,解决问题为目标,遵循准确诊断、精准诊疗的原则,在医院的大力支持及全院同事的热忱帮助下,肺小结节门诊从无到有,从无名到知名,从青涩逐步走向了成熟。

  

为了每一个肺病患者


  时光回溯到五年前的2020年。
  那一年的夏天,汉中市人民医院影像科的医生们集体学习了一份医学调查报告:“根据最新调查显示,当前肺癌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发病率及致死率均为第一位的恶性肿瘤,早期肺癌一般表现为肺内小结节,如何早期发现、诊断恶性肺小结节至关重要,随着人民健康意识的增强,体检发现的肺小结节越来越多,给人民群众造成的困惑也越来越大。”
  “同志们,我们该怎么办?”时任医学影像科主任的陈秀琴向同事们提出思考。
  “怎么办,只有努力向前,攻坚克难。目前我们科室在肺部研究领域已经有成熟的研究课题和成果,只要充分发挥好我们优势,成立一个肺结节门诊,帮助患者解决实际困难。”科室青年骨干医生张海涛首先发言并提议。
  “我觉得行。”“我也觉得海涛医生这个提议很好。”同事们纷纷附和道。
  说出这番言论的青年大夫叫张海涛,从事影像诊断工作已经13年之久。这13年间,他致力于医学影像学的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胸部及大血管疾病影像诊断,随着知识和经验的不断积累,他的科研能力也在不断提高,先后主持研发了多项科研成果。2019年他带领团队研发的“肺小结节微血管CT成像与三维后处理技术”是当时汉中市该领域最新研究成果,已被核心期刊录用刊发。此外,他研究的小肠CT成像、甲状腺结节个性化成像等一系列新技术也纷纷被攻克,这些科研成果对于早期鉴别肺部、小肠疾病病变导致的肿瘤具有重要前瞻性预判,对指导临床治疗和判断患者预后发挥重要作用。
  不久后,一份凝结了医学影像科全体医护人员智慧和心血的建议“关于成立全市首家肺小结节门诊的提议”提交到了医院,并且很快就获得了批准,并要求医学影像科科学研判,高度重视,抓紧成立特色门诊并及时开诊。
  经过筹备,2020年8月18日,汉中市第一家肺小结节门诊在市人民医院开诊。从此,医学影像科全体医护人员在新的“战场”上披荆斩棘、踔厉奋进,新门诊工作迅速进入了正常的运行轨道。经过几个月的运行,门诊的医疗服务能力和诊疗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为全市乃至周边肺部疾病患者提供了更加便捷、高效、优质的医疗服务。
  

将患者利益放在首位


  汉中市人民医院肺小结节门诊针对肺部疾病诊疗需求,开展肺结节个性化CT成像、三维后处理技术分析、多学科专家会诊(MDT)、MRI肺结节分析等多项技术和举措,为临床诊断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合理诊疗原则。门诊成立伊始,在参考省会及周边城市同类门诊的收费基础上,统筹考虑到汉中的经济水平,门诊确定了低廉的收费标准、同质化的检查和诊断流程,做到了三级医院检查结果互认等便民服务。针对不需要进行进一步检查的患者,坚决不安排其他检查;对检查结果分析后不需要进行手术的患者,坚决不安排手术。
  提供个性化服务。肺部疾病的病因和病理千变万化,各有不同。即使是同一种疾病,也会因为患者的年龄,性别和机体的反应而有所不同,所谓“同病异影、异病同影”。肺小结节门诊,为每位患者提供不同的个性化服务,每个病人的检查不是千篇一律,而是根据患者病灶的特点不同,检查的成像方式也不同,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显示每个患者肺结节的细微结构和邻近结构的继发改变,从而建立出精准的“三位一体”的CT成像图,最后运用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做出最精准和最合理的诊治方案。
  最精准地判断。对每位患者设计不同的检查体位与个性化扫描方式,优化扫描参数,进行超薄层、超高清成像,再进行三维立体重建,全方位观察、分析肺小结节性质,明确诊断并提出下一步治疗方案。
  坚持诊后回访。每个月,科室会分给每个主诊医师10名肺小结节就诊患者,进行电话回访,通过了解患者诊疗或检查后的近况,从而为患者作出合理的治疗或休养建议。
  五年来,医学影像科及肺小结节门诊累计接诊肺结节患者近3000人次,经筛查确诊患者200余例,其中不少是慕名而来的外院患者,手术确诊患者中最小年龄28岁,最大年龄85岁。从门诊诊室到检查室,再到走廊,一面面患者精心准备的锦旗几乎挂满整个墙面,这一面面锦旗不仅是患者的感激之情,更是对市人民医院肺小结节门诊专家们的高度认可。
  

构建终身学习制度


  在现代医学飞速发展的今天,对于每个医护人员来说,学习不仅是一辈子的事,更是每天的必修课。肺小结节门诊自成立以来,便高度重视对医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养成。为此,影像科制定了严格、科学的学习制度,目的就是要每一位医师都养成终身学习的理念,从而不断地提高诊疗水平,更好地服务好每一位患者。
  坚持“晨交班”模式。每天早上7:50开始的“晨交班”是肺小结节门诊全体医护坚持多年的学习制度。当天主持疑难病例讨论的医师,在前一天下班时,会统计当天病人的影像检查情况和结果,并整理出特殊或疑难病例,以及具有研究性价值的病例,在次日的晨会上,和全体医护人员进行讨论、分析,经过大家激烈地讨论和严密的逻辑推理、最终得出结论,形成集体智慧,以供其他医护人员借鉴。
  轮流授课显风采。通过轮流授课的方式,不仅调动科室人员学习交流积极性,更使授课人养成充分准备课件,查阅最新资料的好习惯。每期授课内容均围绕疾病的临床表现、发病特点、诊疗方法以及日常诊断和鉴别诊断等方面展开,使原本晦涩的医学知识变得生动且易于理解。
  互动式学习。每次晨交班,以及互动学习时,科室人员积极参与,主动提出疑问并解答问题,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大家取长补短、相互学习、共同提高,不仅提升了业务水平,还激发了科室人员的学习热情。通过轮流授课和互动讨论,科室团队的凝聚力得到了显著增强。这种以学促干的方式,不仅促进了个人成长,也推动了科室整体的进步。这一举措不仅是当今时代背景下医疗技术快速发展的需求,也是科室实现个人成长和团队进步的必由之路。
  

一支高水平的门诊队伍


  肺小结节门诊由医学影像科骨干医师组成,现有4位医师轮流坐诊,均具备本科以上学历及丰富影像医学经验。
  张海涛:中共党员、副主任医师,现任汉中市人民医院副院长,毕业于哈尔滨医科大学统招影像医学与核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主要研究方向为胸部及大血管疾病影像诊断学,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多篇。先后获得汉台区“十佳青年”、医院“十佳青年”、优秀共产党员及优秀科主任等荣誉称号。现任汉中市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常务委员。
  柏劲松:中共党员、副主任医师,在职研究生学历,现任放射科主任。从事核磁共振、CT诊断工作十余年,曾先后在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陕西省人民医院、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进修学习。曾获得医院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医师等荣誉称号。现任陕西省保健协会影像专委会委员、汉中市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委员。
  李红英,主治医师职称。主要从事CT及MRI诊断工作;曾在唐都医院及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进修学习;曾多次被医院评为“优秀医师”。具有丰富的胸部、腹部疾病影像诊断经验;先后发表多篇学术论文。
  朱倩,放射科医师。熟练掌握CT、DR及胃肠检查等大型医疗设备的使用以及各系统常见病及疑难病的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
  

肺小结节并不可怕


  近年来,随着CT检查的普及、人们体检筛查意识的提高,肺结节的检出率逐渐升高,很多人看到体检报告提示肺结节,非常焦虑紧张,担心自己就是肺癌。肺结节是不是就是肺癌?有了肺结节后该怎么办?这些问题成了广大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
  肺结节并不是疾病名称,而是一个影像学术语。肺结节是指在肺部影像上发现的直径≤3厘米的密度增高病灶,其形状近似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状,边界可清晰或不清晰。按性质可分为良性结节、恶性结节。良性结节占大多数,但是有高危因素的人群体检发现肺结节后一定要引起重视,要到专业的医院诊治,以免延误病情。
  以前很少听说的肺部小结节,现在为什么经常发现呢?原因主要有几点:1.128层高端螺旋CT应用后,大大提高了检查精确性(断面厚度<1毫米);2.环境污染尤其是空气污染的加重,雾霾、吸烟、二手烟甚至三手烟也是肺部小结节增多的原因之一。
  多数肺部小结节是肺部受到损伤之后,自我修复所产生的疤痕。肺结核、慢性炎症、陈旧性病灶等肺部良性疾病都可以表现为小结节,年龄大、肺部有基础疾病史的人群,也非常容易在体检中发现肺结节。肺结节的防治重在“三早两不”,即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不恐慌、不轻视。只有科学认识肺结节,才能从容面对、理性对待。
  总之,发现肺结节不必太焦虑,听取专业医生规范的诊疗意见,绝大部分肺结节可控。长期焦虑状态和过度担心肺结节癌变的负性情绪会影响自身免疫功能;但也不能置之不理,置之不理可能延误病情,从而失去最佳治疗时机。
  

锦旗背后的温暖故事


  肺小结节门诊自开诊以来,有几例让人记忆犹新的真实病例让人至今难忘。
  2020年门诊成立不久,接诊了一位33岁的年轻患者,他因肺炎,先后在多家医院检查治疗。后来在一次例行检查中,发现肺部出现小结节病灶。张海涛医生接诊后,为他再次做了详细地检查,通过构建肺结节的三维立体形态图,反复查看病灶与血管、支气管之间的关系,认真分辨各种细节,并查阅文献资料,确诊为“微浸润腺癌”。影像检查结果出来后,张海涛医生一边安抚病人的情绪,一边拿着书本给他解释,这个是早期微小肺癌,通过手术完全可以切除,而且术后不用承受放化疗的痛苦。经过沟通,患者接受了手术,术后病理证实了张医生的诊断。出院时,他为科室送来了一面表达自己感激之情的锦旗。术后5年,通过科室不间断回访得知,该患者目前健康状况良好、家庭幸福美满。
  此外,还有一位66岁的患者,因肺部疾病在其他医院即将做手术前,经亲戚介绍来到门诊问诊,张海涛医生接诊患者后,根据他的病情,查看了之前的资料,认为病灶为良性病变的可能性非常大,目前没有做手术的必要,经过耐心的解释后,该患者听从了张医生的建议放弃了手术治疗,改为三个月后随访复查。患者三个月及一年后来到人民医院复查,病灶依然静止稳定,综合考虑为良性。
  对于肺结节门诊的医务人员来说,这样的病例不胜枚举,在他们心中:经过他们的救治,患者能够健康出院,就是对他们工作最好的回报,对社会的最大贡献。随着“MDT”的普及,他们凭借良好的医德、高超的技术、优质的服务在医疗同行和广大患者中树立了良好的口碑。
  

坚定信念奋勇向前


  如今,已经走过五年风雨历程的肺小结节门诊的全体医护人员,每天一如既往地奋战在第一线。面对无数的来访患者,他们能做的就是努力治好每一位患者。
  谈到门诊未来计划,张海涛副院长表示,未来科室将在肺小结节门诊的基础上,再开设一个影像科“疑难病例会诊专科门诊”,该门诊将汇聚市人民医院各科室高年资的专家医师,为全市的疑难杂症患者打造一个不限于肺部疾病的,多学科疑难病种接诊和诊疗。同时,肺小结节门诊全体医护人员也将严把医疗质量安全关、继续进行科研攻关,力争三年内将门诊打造为“区域性”知名专科,为广大患者带来更多的先进医疗技术和服务。
  五年来,市人民医院“肺小结节门诊”为全市广大肺结节患者提供了优质的卫生健康服务,还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赢得了广泛赞誉。门诊及科室通过开展义诊活动、健康讲座、健康帮扶等形式,为广大患者送去了温暖和关爱,赢得了辖区群众的信任和好评。
  展望未来,汉中市人民医院“肺小结节门诊”将继续秉承“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不断加强门诊的诊疗水平和服务能力,提升卫生健康服务能力和水平。同时,医学影像科肺小结节门诊还将加强与上级医院及兄弟单位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医共体建设,为全市卫生健康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添砖加瓦。

(杨伟 董小翠 刘泉)